【本報訊】香港國際仲裁中心秘書長陶榮表示,近年內地企業利用本港的仲裁中心個案增加(見表),主要處理內地的糾紛,去年便有14宗。
他解釋,由於本港法制完善、透明度高,而且仲裁收費較有彈性,可分階段收費,或中途撤銷指控,而內地仲裁則要原告人事前一次過付款,故本港的仲裁服務相對較吸引。
不過,內地近期傳言香港進行的仲裁決定,不會獲內地法院受理執行,對此陶榮希望中央政府能就此作出澄清。至今在香港仲裁中心處理的內地個案,原告和被告雙方均有遵守裁決,暫時未出現需要內地法院執行裁決的案例。
對於中港經貿關係日趨緊密,愈來愈多港商往來兩地投資營商,他建議雙方簽約前,宜先找律師細看合約條文,免卻日後出現糾紛,要再花律師費進行訴訟。
現時涉及與內地企業的仲裁糾紛,以未有付款、貨不對辦、合約條文不清等為主。
本港仲裁中心的中國生意有增長,但海外生意卻下降。事緣近年多了外商將在港子公司涉及的仲裁糾紛,由香港轉往新加坡處理。
陶榮解釋,海外生意流失是由於本港多了大型示威出現,令外商擔憂,他指出不少外商對港認識不深,只是從國際新聞了解香港,而香港出現在國際新聞的報道,多是遊行示威等負面新聞,較低調的新加坡相對顯得比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