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及樓市在過去一年見起色,近日社會上多了要求減稅及停削綜援等聲音,而公務員薪酬檢討的諮詢,更設下「不減薪」的前提。財政司司長對減稅要求的回應是須在擴闊稅基的基礎上進行,跟着又有議員提出只要將政府從外滙基金收益的攤分比例提高便可令財政更充裕。
香港的經濟及樓市確有改善,但當中仍存在不少問題,譬如貧富懸殊的情況愈趨嚴重,資產價格回升只令部份人得益,大部份打工一族既無受惠於物業升值,亦未受惠於加薪,但卻要面對重臨的通脹,而樓市方面,雖然不能說有泡沫,但要扭轉「八萬五」的後遺症仍然需時,而可能影響香港經濟及樓市的國際及國內因素均不在香港掌握之中,更重要的是,香港的財赤問題尚未解決,政府與市民真的應對前景毫無保留地樂觀嗎?
政府的主要工作是有效地將資源再分配,大原則是不直接干預,只提供好的環境讓個人與企業多賺錢,再透過不同的稅收途徑集合資源再分配給有需要的人。
在再分配的過程中,有兩點非常重要,一是對於受幫助者不能太慷慨或太吝嗇,要做到恰當;二是再分配資源所用的行政成本(公務員薪津支出)必須合理及有效率。
眾所周知,現時的福利制度存在很多不足之處,而公務員薪津偏高,直接削減了能用於再分配的資源,而政府要求市民付更多稅及享受更少福利,又豈會令人心服及獲得支持?至於其他如外滙基金收益分帳的比例重訂,只是數字遊戲,並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
冠天
(本欄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