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和菠蘿包 - 陶傑

路透社和菠蘿包 - 陶傑

華文報紙大字標題:路透社前僱員餓極潦倒,在街頭偷了三個菠蘿包。
新聞的價值,不在於三個菠蘿包,也不在於這個失業的男人,而是路透社這個名牌。
由一個德國人創辦,時維一八五一年。當時倫敦的股票交易發達,英法海峽剛剛鋪設了海底電纜,這個叫路透的德國人靈機一觸,用電報技術把倫敦的股市行情通報歐陸。在此之前,從倫敦到布魯塞爾的股市消息,只用飛鴿傳送。林肯在一座劇場遇刺,是路透社的全球獨家。

然後進軍全球,後來使用了電力和無線電波。自從爺爺的那一代閱讀香港的《華僑日報》,路透社是從香港唐樓的一扇世界之窗,窺看越南的戰火、赤柬的殺戮屠場、海灣戰爭。「路透社十一月五日電」,一個「電」字,雷霆有據,權威無限,誰都不必質疑。香港這一端,不叫東亞,而叫遠東,不錯,這絕不是所謂中國人的新聞視點,但任何一家華文傳媒,不管有多大的「民族尊嚴」,都要乖乖付鈔訂購路透社的電訊新聞,不為甚麼,只因為當華文報紙的華裔國際版編輯夜夜工作完畢,挺着一個肚腩,到灣仔的大牌檔消夜,口啣一根牙籤說辦公室的是非,一面嘖嘖地用舌尖舔挑着牙縫的菜根時,人家路透社的記者正在世界的戰場和火網上拼搏工作着。因為路透社不是唐人街,是實至名歸的新聞帝國。
路透社只不過是英美的喉舌?Comeon。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路透社不肯一面倒報道有利英國的盟軍戰利消息,英國政府施壓,路透社重組,成為一家獨立的托辣斯財團,矢言以獨立公正的路線報道新聞。一九八四年,索性上市。想路透社從今天開始天天頌揚「三個代表論」,不是不可以,中國人最明白一個錢字,只是要勞煩特區的親中商人掏腰包替「中央」收購下來。但話又說回頭,如果路透社能用錢買到手,日本的三菱或新力二十年前早就像買荷里活一樣把路透社也買下來了,買不下來原因不明,也不必探究,總之輪不到你。
投考路透社,永遠不必甚麼新聞傳播系畢業,持有歷史、西班牙文學和美術史的倫敦大學文學士學位就得了,因為路透社本身就是第一流的新聞學院。多年前,遇到過一位路透社香港華裔攝影師,他遞上咭片時的那副眉飛色舞的五官,洋洋得意之狀,尤甚於當年站在麥理浩爵士身後的房屋署華人EO,不過,那是值得的。
路透社的香港前僱員餓偷菠蘿包,就像TVB的前阿姐藍潔瑛不化妝衣衫不整地喪奔街頭。好好的特區,今天也淪落到向中國乞求菠蘿包的境地,不也如是?只是還頂着前殖民地的國際名牌,如張愛玲說,像一件爬滿了虱子的華麗的外衣,破落得別見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