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三三四」學制改革諮詢文件引起社會廣泛討論,昨日一個研討會上,通識教育科再次成為焦點,有講者反對該科設必修部份,批評教育統籌局從無交代設定必修部份的準則,擔心當權者控制課程內容。 記者:張嘉雯
教統局建議的通識教育科分「自我與個人成長」、「社會與文化」及「科學、科技與環境」三大範疇,各設必修及選修部份;必修部份包括「生活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現代中國的發展」、「疾病與公共衞生」等。
講者之一的港島民生書院校長張百康同意把通識教育列為必修科,但質疑限定必修部份的用意,「到底是由誰來訂定這些必修部份?若五年、七年或十年後有下任特首,喜歡其他不同的題目怎辦?會否涉及政治?」
對於教育界擔心日後較弱勢的學科會因資源不足而被淘汰,張百康又建議位處就近地區的學校合併為「初中學院」及「高中學院」兩所學院,令每級班數增至十班,讓學校有足夠資源開設更多選修科,「好似有啲官校係好近,就喺隔籬嘅,咁咪變成兩間囉,啲學生就可以多啲選擇。」
此外,張亦對該科的評核制度及教統局要求審核課本的安排大感不解,「以前若有家長不滿評級,可以翻查試卷,但以後是否要每次課堂也錄影,在學校每個房間加設影音設備?」
研討會由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舉辦,出席者逾二百人,多為大學講師及中學教師、校長。有教師認為不需要額外增設通識教育科,有關內容應融入其他學科之中,「教授的題材每年會轉變,根本不能與學科分開。」有校長則擔心有關建議會成為倫理科的翻版,「從前要推動倫理科,最後還是決定把該科併入不同的科目中,結果怎樣?就是甚麼也沒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