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休息:華人世界與中文傳媒的布殊情結 - 陶傑

星期天休息:華人世界與中文傳媒的布殊情結 - 陶傑

美國總統大選,給第三世界獨裁國家的臣民上了潛移默化的民主課,該支持布殊連任,還是該反對布殊勝出,「布殊問題」成為全球華人和華文傳媒的一個情意結。
布殊四年,確實與中國結下不少明仇暗怨。布殊要「先發制人」,下令歐洲維持對中國的武器禁運,台海不統不獨,保持現狀,台灣遇犯,布殊說必出兵護台,打破了克林頓時代的「曖昧戰略」。布殊上台四年動作明刀明槍,中國政府的臉色一片陰霾,個性質樸的「農民外長」更是多次情緒失控,就難纏的所謂「台灣問題」多次大罵外國記者。海外華文傳媒揣摸氣象,大概發現對布殊窮批猛打,一定不會「犯錯誤」,加上「打破美國新聞霸權壟斷,建立中國人的新聞視野」喊了多年,雄圖大志,由於一直停留在空談階段,致使華文傳媒的「知識分子」縱論美國選情,不幸還停留在追逐《紐約時報》反布殊社論和《金融時報》挺克里的立場的星星唾沫的條件反射之中,在歐美自由派左傾分子的口水花和民主黨重鎮加州的陽光折射中,他們「縱深分析」、「獨立思考」的結果,多半是布殊氣數已盡,克里必然大勝。

點名咒罵布殊,布殊不但不會取消你赴美旅遊的十年簽證,下令你一早安頓在美國的老婆孩子捲鋪蓋滾蛋,其實布殊與親中派的心理距離比較近,布殊的口氣與特區左派的體味也有點雷同。布殊很保守:反對墮胎,贊成死刑,反對同性戀婚姻,主催《愛國法》,認為在反恐戰爭時期,美國的一些人權不應置於國家安全之上。克里贊成同性戀婚姻,美國自由派的左傾知識分子,早年反越戰,今天反對攻打伊拉克,強調個人權利和自由。布殊的支持多在教育水準低的中南部,克里的擁躉卻集中波士頓和紐約的文化重鎮。布殊的版圖在內陸,但瀕臨海洋和湖泊的許多州卻是克里的領土,布殊如河南中原,克里如上海華東。
如果以香港這個小地方譬喻布殊的選民比較「維園阿伯」,而克里的支持者卻類似五十萬人大遊行的香港中產階級。布殊的地盤是北角和觀塘,而克里的勢力範圍是港島的中半山。然而克里雖然有幾分像李柱銘,布殊卻決不是變了性的蔡素玉。為甚麼?因為布殊雖然資質平庸,但他不虛偽,他牛仔就是牛仔,雖然是耶魯出身,但他以德州的田園背景為傲,土氣就土氣,不會賣弄拉丁文、唱歌劇以示「中產」。他也沒有吹擂過「布殊主義」,並在「華盛頓思想」、「林肯理論」之後,把「布殊主義精神」加入美國憲法,下令全美國軍民一起學習。布殊在贏了大選之後,沒有臉一沉,馬上宣布曾經投票選過克里的美國人犯了「分裂祖國」、「顛覆共和黨」之罪,並嚴令國土安全部組織各州審查,一個也不能漏網。布殊勝利之後,向反對他的選民伸出友誼之手,呼籲他們放下成見,並說有信心最終贏得他們的諒解和支持。

布殊不是一個出色的領袖,但美國擁有一套優越無匹的制度,因為美國不是唐人街,美國人嚴格遵守遊戲規則,信奉運動場的體育精神,美國的政治之爭對事不對人,不會把個人的嫉妒和仇怨置於國家利益之上。克里出選,早已下台的克林頓挺身支持,不會眼紅這位後起之秀,一心想他出洋相,自己看好戲。克里輸了選舉,仍舊當他的參議員,不會受軟禁,從此銷聲匿迹,或在幾年後「保外就醫」,再感激布殊對他的「寬大」,或是從此神秘死亡,由他的老婆孩子巴巴等待到布殊的孫子上台當總統後頒發「平反」證書。這才是貨真價實的「權力移交制度化」。
華文傳媒的許多評論人敢大罵布殊,也勇於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地驚呼:原來其實有一半美國人沒有投布殊的票,所以美國式的民主其實是一場「鬧劇」。但他們有沒有以十分一的膽量和勇氣坦率地評論他們效忠的國家最近的一場權力移交?還是虛偽地使用了雙重標準?
連中國的「民間組織」也派出使團來到美國觀摩選舉,表示美國的民主「大有借鑑之處」。憑這套卓越的權力移交制度,二十一世紀必將是美國的世紀。
上月一項調查:香港的中學生一星期只閱讀兩次本地的中文報紙。其實,中文傳媒一星期讀兩次已嫌太多了——以報道美國大選為例,即使希望克里勝出,要得到第一手的資訊和評論,不如直接讀《紐約時報》,因為華文傳媒的各類「分析」通通是二手貨;如果討厭布殊,想讀到痛快的反布殊言論,也不如直接看CNN,因為引證華文傳媒的眾多「學者」和評論員對中國十六大四中全會的各種高見,他們大罵布殊,不過是唐人街式的圍觀和維園阿伯般的發洩,其實沒有資格。這就是香港的下一代,無論如何要學好英文這門國際語言的一大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