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在關鍵時刻,克里以國家為重,放棄早前副總統候選人愛德華茲宣稱要給俄亥俄州臨時票點算到最後一張的訴求,承認敗選,表現出民主風範,也避免了連續兩次大選的計票夢魘。
有「美國問題專家」大發事後諸葛言論,說早料到美國這個偉大國家不會發生計票爭議。那麼,四年前的司法爭議是怎麼回事?愛德華茲說要點算臨時票、不惜讓選舉結果延後十一天又是怎麼回事?筆者不是「美國問題專家」,選前提出希望不要發生計票爭議,也不過是引述美國選務專家之言而已。
………………………………
海峽兩岸的領導人都在確定布殊當選的凌晨,以第一時間向布殊發出賀電。胡錦濤表示,自布殊任總統以來,中美兩國在眾多領域的合作取得了重要進展,他期待着繼續與布殊一起,推動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
胡錦濤的賀電,當然不會無趣地附上中國前副總理「外交教父」錢其琛在美國大選投票前一天所發表的痛批布殊的文章。不過,也許布殊的幕僚會把錢文連胡錦濤的賀電一併給布殊作簡報,若有的話,當然也不會忘記附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莫名其妙的解釋。
………………………………
陳水扁給布殊的賀電,則強調台灣與美國,在推動民主政治和尊重人權方面,共享相同的價值與理念。
兩岸都講彼此與美國的共同點,想得到布殊認同之心昭然若揭。但如果兩個賀電倒過來,台灣希望與美國發展「建設性合作關係」,而中國大陸則強調要推動民主政治和尊重人權,那就更符合兩岸百姓的意願矣。
………………………………
連日來,大陸的學者與台灣報紙輿論,紛紛講美國誰當選對大陸或對台灣更有利。
可惜他們講的,是美國選戰中幾乎完全沒有涉及的議題,而美國的兩岸政策,其實是不論誰當選都沒有分別。白白浪費了兩岸許多議政者一大堆口水。
………………………………
美國大選在克里表現出民主風範的第二天,台灣高等法院就國親提出的阿扁「當選無效」的訴訟,作出國親敗訴的宣判。大批國親支持者聞判後表現激動,有人向高院灑溪錢和擲雞蛋,連戰聲稱繼續上訴,宋楚瑜表示「沒真相,永對立。」與美國的民主風範成強烈對比。
不能完全怪罪華人社會缺乏民主政治的文化傳統,實際上關鍵問題出在「國家認同」──中共的對台政策固然造成台灣社會國家認同的混亂,台灣政客挑撥族群問題也增加了「永對立」的社會氣氛。而美國能迅速解決選舉糾紛,原因在國家認同的一致與堅定。
………………………………
有分析家認為,美國這次民主黨從白宮到國會兩院、到州長人數都落敗,是敗在「變老了」。
其實克里才剛滿六十歲,似乎比剛剛接掌中國最高權力的胡錦濤還稍稍年輕一點。更何況,在胡錦濤背後,還有更老的元老在指指點點。
美國為甚麼永遠使人感到年輕有活力呢?政治上、社會上沒有論資排輩是原因之一。
………………………………
香港行政長官特設國際顧問會議,首次在香港開會後移師廣州,董伯說廣州之行是希望這些全球跨國企業負責人,看到香港和珠三角合作的前景後,多多向外作出推介。
設國際顧問會議,不是要他們向特區政府獻策的嗎?甚麼時候變了方向,要他們為香港做公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