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日報》本月一日報道,今年中國的外貿表現遠超預期,全年進出口總額有望突破一萬億美元大關,成為僅次於美國和德國的全球第三大貿易國。外貿表現驕人,實拜中國貨價廉物美所賜,而歸根究柢與中國擁有大量廉價而優質的勞動力有關。但是,廉價勞動力的背後蘊含很大的經濟和社會代價,必須及時正視及糾正。
人數龐大的低廉勞動力,令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獨步全球,吸引全球的企業蜂擁前來投資設廠,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因。為甚麼中國的工人如此廉價呢?首先,中國有十三億的人口,待業青年的數量更是驚人,但同時,這也跟中國政府對人力市場實行了間接的「補助」有關。
在中國,僱主淘汰工人的門檻很低。也就是說,工廠或企業的管理層很容易便可以把在職的工人趕走,所需要的法律或行政手續很簡單,所要作出的賠償也非常低。在此情況下,企業自然會把高齡和高薪的工人「請走」,代之以低廉的年輕工人,藉此減省成本。
因此,中國工人被解僱的速度很快,更替的比例也很高,工廠工人的工作壽命一般只有十五年左右,年齡稍大一點就會被淘汰。很多工廠工人,特別是女工踏入三十歲後就要面對被裁撤的命運。由於全國的人力資源都很豐沛,加上很多職位毋須特殊技術,工廠企業不愁找不到替補的年輕人,只要稍加訓練,即可令他們變成既便宜又合用的技工;另方面,那些被淘汰的高齡工人,很難再找到新工作,即使能找到,也是一些僅夠他們餬口的職位,再不能發揮專長和嫻熟的技術。
結果,中國的勞動市場充斥大量的中年失業人士。這是非常浪費人才的,這些中年失業工人大多都是經驗豐富的熟手技工,正值人生的黃金時期,應可為家庭、社會作出更多貢獻,卻因為畸形的勞動力市場而被淘汰掉。
更可怕的是,他們找不到新工作,又沒有其他收入來源,勢必成為社會的沉重的包袱,變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他們的問題最後還是要政府來承擔。換言之,中國政府其實承擔了很多原本該由企業負起的責任,變相由全社會向企業作出補貼,從而令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如此低廉。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