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宗教力量將持續主導美國政治 - 盧峯

蘋論:宗教力量將持續主導美國政治 - 盧峯

在美國大選投票前夕,民主黨方面一直相信只要能鼓勵更多人投票、只要投票率夠高,民主黨便會勝券在握,因為在他們的盤算中,投票率高意味更多黑人、更多低收入階層人士投票,而這些人一般傾向支持民主黨。誰知道投票率雖然創近年新高,投票人數雖然創近年新高,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卻依然落敗,而且敗的比上屆更慘,單是普選票就輸了三百多萬張。
有分析認為,民主黨低估了共和黨的動員能力,才會出現這樣錯誤的盤算;也有分析認為,今次選情緊湊促使雙方陣營的支持者及潛在支持者傾巢而出,民主黨便因此而未能佔優。但我們認為,更重要的原因是大部份人都低估了九一一恐怖襲擊及反恐戰爭對美國人心理的影響、都低估了宗教力量特別是基督教力量在九一一恐怖襲擊後正不斷在美國壯大。
只要看一下今次美國大選的數據,就可以清楚看到,喬治布殊之所以能取得勝利,是因為他得到絕大部份強調基督教價值、強調信仰的選民的支持;根據有關分析,在重視基督教價值的選民中,有超過八成人投票支持布殊,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克里怎麼能不敗呢?那為甚麼這些強調基督教價值、強調信仰的選民不但一面倒支持布殊,而且空群而出的走到票站投票呢?最重要的原因及催化劑就是九一一恐怖襲擊、就是回教原教旨主義的崛起。

對不少美國人特別是重視基督教信仰的人來說,九一一恐怖襲擊及阿蓋德的威脅不僅是對美國的政治挑戰,更是對美國大部份人篤信的宗教──基督教的挑戰;這樣的看法除了受美國部份傳媒及政府官員的言論影響外,更重要的是恐怖主義組織不斷使用大量富有宗教色彩的詞彙和術語來合理化本身的行動,又動輒把襲擊描述成伊斯蘭信徒跟非信徒(infidels)的聖戰,並誓言要殲滅非信徒的國度;選舉前幾天拉登透過錄影帶發表的講話正好充滿了這些詞彙及元素。當美國人面對這樣的威脅、當美國人感到他們的信仰受到威脅時,他們自然積極支持一位不斷強調基督教價值、不斷強調基督教信仰的候選人,期望透過他來維護基督教價值及信仰,對抗回教的挑戰;於是,喬治布殊即使陷於伊拉克的泥沼、即使無法振興經濟,依然能以較大的優勢擊倒克里。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情緒及態度轉變短期內不但不會轉變,反而會隨着恐怖主義襲擊不斷升級而愈來愈牢固、愈來愈普遍。而當美國人愈來愈透過宗教衝突、愈來愈透過宗教矛盾看待中東問題、看待回教世界時,他們將促使美國政府採取更強硬的態度、更不妥協的政策;這對解決中東衝突、對處理恐怖主義問題只怕都有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