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本欲與讀者一談港股形勢,但直至截稿前仍不知布殊能否真正勝出,惟有遲些再談。
據報道,國內多間大型銀行,近期正在密鑼緊鼓為未來兩年上市「鋪路」,在籌備上市前夕,它們近日正為另一迫切事件而煩惱,這便是尋找一些合適的國際性金融集團入股,作為其策略性股東。
日前《華爾街日報》便有類似的報道,文中指出,國內4大銀行之一的中國銀行,近期正欲在上市前,能夠引入一至數個歐美金融集團入股10-20%股權,作為策略性股東,惟據聞外資機構對這些國內大型銀行的興趣一般,因而令它們的上市日期一再延遲。
近期市場普遍預期人民幣升值是遲早問題,故吸引大量資金湧入,早前任總「可能」接美元的沽盤接到手軟。
在這麼多資金流入期待人民幣升值下,照理這些國內大銀行應不難找到策略性股東入股,但實情卻又偏偏不一樣。
除了國內大型銀行壞帳偏高、管理欠完善、其他制度上的問題,難以吸引外資機構外,另一個原因令外資對入股大型銀行集團興趣平平,便是入股動輒需要十多億美元,方可取得這些國內大型銀行的小量股權,再加上它們的質素一般,因而進一步減低外資的興趣。
吸引力這回事是相對性的,國內擁有龐大市場,歐美金融集團又怎會沒有興趣分一杯羹,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國內小型銀行的吸引力便相對較國內4大銀行為高,除了質素及管理方面較優外,相若的資金便可取得較高股權,控制性亦相對較大,此乃更重要因素。
可能是基於上述原因,故近期能成功引入歐美金融集團作為策略性股東的,大都為國內中小型銀行。另一方面,近期國內的銀行,積極尋求海外策略性股東,而入股國內的銀行需要極之龐大資金,不知這是否近日大量資金流入本港的另一原因?
最後,隨着國內的銀行為日後上市鋪路,積極包裝以吸引投資者,相信它們將會保留優質業務以增加吸引力,這樣將對某些有國內背景的本港銀行略為不利,最少不要奢望日後可再注入國內業務,對這些本港銀行擴展國內業務有一定壓力。
譚紹興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