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缺陷出弱勢總統

制度缺陷出弱勢總統

號稱民主老大哥的美國沿用已久的總統選舉制度,已連續第二屆因候選人實力接近而陷於僵局,這暴露了選舉制度的缺點,令人不得不質疑是否有大改革的必要。
任何制度都有得失。美國的選舉制度一向行之有效,舞弊、混亂鮮有發生,點票過程也十分順利。直至四年前喬治布殊與戈爾之爭,才因雙方實力接近,最終要經過訴訟,靠佛羅里達州的幾百張普選票定勝負。
美國人自此驚覺他們的民主選舉制度也不是十全十美。有人提倡技術改革,如簡化投票制度,甚至廢除選舉人制度。

票多未必勝 票少不服輸
四年前的混亂歷歷在目,選舉爭拗今年再度困擾美國選民。票多的候選人未能乾脆稱雄,票少了的又不服輸,若堅持重點選票,勢必擾攘幾天甚至幾星期。選舉監察組織Electionline.org 表示,四年以來,選舉制度已改革了不少,但不少問題仍在,像簡陋的「打孔選票」仍廣泛使用,而先進的電子投票系統又不可靠,還有缺席投票等足以影響結果的問題,在候選人實力相若的選舉下,無所遁形。
幾經爭拗才可上台,不論最終入主白宮的是克里和喬治布殊,都不免予人「弱勢」、「僥倖」的印象。喬治布殊首度當選時,已遇上總統權威大減的問題。
再者,現時美國的社會本已充滿分歧,倘若喬治布殊弱勢連任,不排除會激化矛盾。
長期觀察喬治布殊的德州大學政治學教授布坎南認為,除非喬治布殊處理好社會兩極化問題,否則他的第二任期將是「苦不堪言」的。
美聯社/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