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美國總統選舉結果尚未最後確認,但台海兩岸的官員、專家均認為,無論喬治布殊連任或克里當選,美國對華、對台政策都不會有大的改變。北京學者表示,中美「蜜月期」已結束,但情況不會更壞。台北官員則稱,台灣須適應的只是美國新國務卿、國安會議人選。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接受本報長途電話訪問時表示,美國大選的結果,可能是喬治布殊連任,但中美兩國「局部緊張關係的情況不會比現在更壞」,兩國在反恐、北韓核問題等議題上的合作,仍比較正常。時殷弘指出,今年三月台灣總統選舉後,美國未能認清台灣局勢和陳水扁的危險性,指摘中國國台辦的「五一七」講話,並支持陳水扁的「雙十節」講話,已令中美兩國結束了短暫的「蜜月期」。
時殷弘認為,鮑威爾在北京接受電視台訪問時首次表明「台灣不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回美國後只將台海兩岸最終將實現「和平統一」修正為「和平解決」,並未修正前一句話,有向北京示好的意味,但事實上並未改變中美兩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分歧。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牛軍也向本報表示,中美之間存在結構性的問題,包括台灣、人權、貿易、武器擴散等,無論哪個黨、哪個人當選美國總統,都沒有力量改變,因此,誰當選對中美關係的影響不大。對於外界有人猜測,鮑威爾在北京宣稱台灣不是獨立的主權國家,換取中國突然減息,有助布殊連任,牛軍未作正面回應。他表示,鮑威爾一番話只是表達對台灣的不滿,看不出美國對台政策有何調整。
在台北,陸委會主委吳釗燮昨表示,美國對台政策具有一貫性,無論何人當選新任總統,對台政策基本方向不會改變,但屆時美國國務院、白宮國家安全會議因為有新人上任,台灣須有一段適應期。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主任林正義則認為,喬治布殊連任,台灣可以減少適應期,在喬治布殊掌控白宮、參眾兩院的情形下,台灣未來可避免許多不確定性的挑戰。
代表美國政府駐台的非官方機構「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發言人司徒秀昨表示,這次美國總統大選主要議題包括經濟、美國在伊拉克角色、美國國內問題等,台灣並不是一個議題,選後可合理預期,美國對台政策不會有甚麼改變。
中國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