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升溫未必壞事

全球升溫未必壞事

帕特里克.邁克爾斯(PatrickJ.Michaels)

你可曾看過有全球暖化的正面消息?為甚麼所有新聞都是負面的?
客觀而言,環境生態的任何轉變,理應有利有弊。舉一個簡單的例。人類製造的暖化主要在冬季出現,延長了植物生長期。這是從理論推斷,並且經觀察驗證的。據衞星計算,現時地球的綠化面積比暖化前更大。此外,的而且確有數千份科學文獻證實,人類活動使大氣層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使農作物產量激增。
既然如此,何以我們只聽到一面倒的意見?也許,這是因為科學家除了強調危機嚴重、破壞深遠之外,沒甚麼動機另闢蹊徑。駭人的消息往往促使政府撥款,有撥款才有研究,而研究則是科學家學術成就的關鍵。好消息不能產生這一連串效應。
最近就有一個典型例子。兩位美國科學家在學術期刊發表文章,預言全球暖化將使颶風的威力增強。他們以電腦模擬海面溫度上升,發現颶風增加的威力,約六成是基於這個因素。
然而,現實世界和電腦世界是兩回事。以統計紀錄最完整的大西洋為例,只有一成颶風活動與海面溫度有關。據此,直至下世紀,任何與全球暖化有關的颶風活動,根本難以察覺。
電腦只會按指令行事,不會自作主張。上述研究忽略了一點:全球暖化可能會增強海拔數千米上空的風力,從而使颶風消失於無形。其實,隨着全球氣溫上升,氣象偵察機在大西洋海盆錄得的最高風速,較以前有所下降。颶風與海水氣溫上升關係不大,大氣上層風勢有抑制颶風的作用是其中一項解釋。

類似的危言聳聽例子還有很多。科學家不知複述過多少遍,非洲最高峯吉力馬札羅(Kilimanjaro)的冰川,正被人類製造的暖化所摧毀。同樣,弄清楚連串事實之後,真相豁然開朗。
上世紀有兩次全球暖化。第一次是由於太陽溫度上升,約於一九四○年結束。其後全球氣溫略為下降,至七十年代初期又回升。科學家相信,第二次升溫與太陽無關,主要是基於燃燒化石燃料所致。
第一次升溫期間,吉力馬札羅山的冰川減少了百分之四十五。其後地球降溫,冰川再萎縮百分之二十一;近年的第二次升溫,則使冰川減少百分之十二──這是一百年來最慢的溶化速度。大約四千至七千年前,地球溫度比現時高一至兩度,當時這座山的冰川卻比現在龐大得多。故此,不論有沒有全球升溫,吉力馬札羅山的冰川都會擴大或萎縮。
二○○○年八月,《紐約時報》以「北極溶化」為頭版標題,指出「科學家證實,北極上一次充斥海水,約在超過五千萬年前。」
原來,兩名聯合國科學家乘搭一艘由俄國破冰船改裝而成的遊覽船,在北極看見海水。他們未查證歷史紀錄便通知報館。其實在夏季將盡時,北極偶然會出現海域。《紐約時報》後來作出澄清──在遠離頭版的版面──撤回該篇報道。
那兩位北極科學家,為甚麼在通知報館之前不翻查記錄呢?《紐約時報》刊出報道之前,又為何不查核事實呢?答案很明顯。這類報道有促銷作用,也有利於申請政府研究撥款。他們不會為了科學求真,向傳媒以至大灑金錢撥款給全球暖化研究的官員,指出宏觀的真象。
……………………………………………………
作者為美國凱托研究所(CatoInstitute)環境研究資深研究員,剛出版《Meltdown:ThePredictableDistortionofGlobalWarmingbyScientists,Politicians,andtheMedia》,凱托文章逢星期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