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見報時,美國大選的投票相信已結束,而結果則應還沒有出現。由於這次美國大選,破例地不是以內政、經濟為選戰議題,而是以國土安全、外交政策為爭議的軸心,因此它就更引起全球的關注。一般人認為,選舉的結果,將影響美國這個世界唯一的超級強國,會如何因應恐怖主義的威脅?會如何與其他國家打交道?是繼續布殊的單邊主義呢,還是會採取克里的與其他國家盡可能合作的政策?美國會繼續支持以色列、打擊巴勒斯坦、繼續讓美軍留駐伊拉克呢,還是會從伊拉克撤軍,並促使以巴和解,避免引致激進伊斯蘭組織對美國的更深仇恨?
表面看來,布殊與克里代表着兩種對外政策,但實際上,美國對外政策,將會通過這次大選的辯論而獲得調整,以適應受恐怖主義威脅的新形勢。
如果布殊輸了,那意味着他的單邊主義、對伊戰爭等都搞過了頭;但如果克里輸了,布殊則會有機會來修改他的對外招致眾怒、對內造成分裂的政策。
假如布殊輸了,克里上台,他也不會採取克林頓時代的對外溫和的政策,因為畢竟恐怖主義已經來臨,畢竟美國的國土安全備受並非來自某一國家的威脅,而是超越了國界。這種全新的國際形勢,使被稱為民主黨「外交教父」的布里辛斯基,也表示,美國勢要把影響力伸到各國內政的領域。對不民主的國家,美國也勢要認定那裏有孕育恐怖主義的溫床。美國的價值觀向全球伸展,是無可避免的事。克里雖然認為伊拉克戰爭是一着錯棋,但也同意要把這場仗打完。
假如克里輸了,布殊連任,倘若他仍不知道修正他的錯誤,那他就是笨蛋。他當然不是笨蛋,他實際上已逐漸修正他的單邊主義外交了。儘管克里一直在布殊的國際聲望低落這點上做文章,但全球國家根本沒有一致反對布殊。
根據投票前的一份獨立民調顯示,全球各地一般民眾心目中的支持度,會大幅度傾向克里,但各國政府基於經濟和政治利益的考量,多會支持布殊。《華爾街日報》前天報道,包括俄國、日本、中國、印度、伊朗和墨西哥等國政府,在這次大選中,都毫不掩飾他們對布殊的支持。(錢其琛痛批布殊,也許是要表達民眾的聲音。)
無論誰當選,明年某個時候美國都會以相似的方式從伊拉克撤出美軍。
另外一個議題是經濟。據前天在半島電視台完整播出的拉登錄影帶,他揚言會以消耗戰的方式使美國經濟破產。他說,阿蓋德組織每花一美元,就能造成美國一百萬美元的損失。在「九一一」襲擊中,阿蓋德組織僅花費五十萬美元,卻造成美國整體損失五千億美元。
無論拉登的說法是否正確,美國確實因伊拉克戰爭而陷經濟低潮。攻伊戰帶給美國二○○三年的赤字為三千七百三十億美元,而美國政府整體赤字,更高達七萬四千億美元。
拉登已擺明有消耗美國、迫使美國破產的計劃。因此,無論布殊或克里當選,都要面對貿赤與財赤的危機。在美國的五千三百多億美元的貿赤中,中國所佔份額最大(百分之二十三點二),美國未來對中國的貿易政策,才是應予關注的重點。
至於台灣問題,無論誰執政,都沒有分別。只是海峽兩岸彼此在瞎緊張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