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細胞DNA可測大腸癌

糞便細胞DNA可測大腸癌

【記者陳倩雯報道】中文大學的研究發現,檢驗糞便內細胞的DNA(脫氧核糖核酸)有助及早診斷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及直腸癌)。新的檢查方法準確度達七成,較現行的糞便隱血測試高,病人又毋須接受入侵性大腸內窺鏡檢查。有醫生預期新方法將成為普查大腸癌的新方向。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梁偉強解釋,由於癌細胞較正常細胞的增長速度快,因此不少大腸內的癌細胞會隨着糞便排出體外。透過化驗糞便內細胞的DNA有否出現基因變異,即可診斷接受檢查者是否患上大腸癌。一項涉及二十名大腸癌病人的臨床研究顯示,有關方法準確度達七成,較另一種檢查方法「糞便隱血測試」最多高出五成。

內窺鏡檢查最準確
他又稱,新方法並適用於出現瘜肉的早期病變階段,若在發現瘜肉後即時切割,避免瘜肉演變成腫瘤,即可大大減低大腸癌的發病率。但新檢查方法的成本約為每個數百元,較糞便隱血測試的平均數十元為高。

腸科專家兼香港醫學會副會長朱建華說,新方法無疑較糞便隱血測試準確,但暫仍須進一步研究準確性及成本效益,才可評估是否值得推行全面普查。目前最準確檢查方法仍是大腸內窺鏡檢查,但對病人傷害性較大,而且成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