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市場中,當兩個商業機構競爭,無論鬥得多激烈,得益的一定是消費者;但是當兩個以公帑哺育的公營機構同室操戈,輸家就一定是廣大民眾。兩者的分別在於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敗,留下來的是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後者的角力之中,敗陣的一方永遠都必定會從大家的袋口中,不斷地掏出珍貴的資源,剩下來的是更大更深的財赤黑洞,更多的政府干預,和更狹小的空間讓私營機構去發展。
李兆富
常識告訴我們,公營機構之間應該有一套程序及準則,由上而下去理順相互之間的利益衝突,政府亦沒有理由培養多個存在利益衝突的公營機構。但事實卻剛好相反。公營機構的管理層要藉擴張來證明機構的存在價值,亦要靠不斷的擴張來爭取更多的撥款,架構膨脹過程亦帶來了更多的利益衝突。
政府在大多數情況下,難以在公營機構間的利益衝突中有明確的立場。大多數情況下,公營機構之間的鬥爭通常都不能夠透過所謂「協商」的方法得到解決。結果這些機構在不計成本效益的情況下盲目擴張,形成所謂的資源重叠,但是當公眾發現時往往已經為時太晚。最近香港貿易發展局和亞洲國際博覽館較勁,正好提供了最佳案例,讓我們看到公營機構在面臨競爭時,如何以公帑築起圍牆保衞地盤。
一直以來貿發局是香港展覽場所的最大供給者,亦壟斷了在香港所舉辦的展覽會。能夠有這樣大的市場影響力,全因為政府以往在政策上的傾斜。除了影響力之外,貿發局亦從展覽業務中得到非常可觀的收入,以支持貿發局版圖的擴張。去年,貿發局在展覽業務以及灣仔會議展覽中心的營運,合共賺取到接近七億五千萬,佔總收入五成以上。事實上貿發局的收入成份中,除了靠壟斷展覽業而得到的巨利之外,餘下的最大單一收入便是從政府報關費中所得約三億七千萬元的撥款,從此可見貿發局擴充版圖的軍費還是取之於民間的財富。
亞博的出現,打破了貿發局的壟斷地位,所以我們亦見到貿發局以最大的努力,在二○○六年亞博建成之前,增加展覽場館面積。事實上,貿發局在過去數月,便一直以將來的供應未能追上需求為理由,鼓吹擴建會展第三期。
雖說貿發局聲言不會動用公帑去建設會展的第三期,卻未有清楚交代當中牽涉估計逾十多億元建設費將會如何籌措。再者據測量師估計,擴建會展三期所得的額外可出租展覽面積,在正常情況下,應該可為庫房帶來十二至十五億元的補地價收益,當然貿發局絕對有理由要求政府減免,甚至完全豁免有關的補地價。如此算來整個計劃將耗費約二十五億的社會資源。
雖然獅子山學會在現階段,不敢斷言貿發局不會以其他更市場主導的方法,去促成會展第三期的建設。事實上,若情況真的如貿發局所反映般求過於供的話,會展三期便應公開招標,讓私人企業興建。區區二十五億元的金額,私人企業絕對有能力承擔。這樣便能不干擾市場正常運作,又不動用公帑,而促成這件好事。
但若不能以市場主導的方法去完成這個項目,這便表示會展三期的興建絕非供應不足,亦令人懷疑推動這個項目的真正原因——究竟貿發局是為了香港人的利益,還是為保衞其版圖,而去鞏固其市場佔有率的一着棋?
……………………………………………………
作者為獅子山學會傳訊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