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洵瑜報道】路邊野花不可採,更不可以吃。醫院管理局自成立毒理參考實驗室以來,每月接獲約二、三十宗不同類型中毒個案,部份更是千奇百怪,有市民在南丫島吃一些植物後腎衰竭,險些送命,原來是誤吃毒性甚強的「紅豆」(redseed);也有市民在郊野公園採摘豬籠草沖水飲用,卻誤摘有毒洋金花,導致神志不清入院。
醫管局在今年三月成立上述實驗室,設於瑪嘉烈醫院,支援各聯網內的化驗室,化驗及調查中毒個案。該實驗室主管陳恩和醫生稱,每個月約收到二、三十宗轉介而來要求支援的個案,除部份涉及中藥、減肥藥等中毒外,也發現不少奇怪的中毒事件。
他指出,部份個案是吃了一些植物後出事,如有一名市民在南丫島買了一包新鮮的植物進食,出現腎衰竭,需要洗血洗腎及深切治療,幸好撿回性命,但當時醫院急切地把患者食剩的植物交給他,看過後發現當中有一粒紅色的果實,懷疑是紅豆中毒所致。
他解釋,先把該顆果實拍照後,交給其他地區的專家細看,加上與患者出現的病徵與這種著名的有毒植物紅豆的脗合,再進行基因排列,才可破案,證實患者是誤吃紅豆中毒。他解釋,紅豆毒性極強,果實的毒性較其葉及枝更強勁,「一粒可以致命」,較山埃更毒。他相信是無意中把紅豆混入了那袋植物而出事。
此外,另一個案是一名女士因神志不清入院,資料顯示患者在郊野公園內採摘豬籠草,沖水飲後出現神志混亂,後來找到她沖水飲用後的植物殘渣,與有毒的洋金花對照後,證實患者原來是誤採有毒洋金花來沖水飲用,出現中毒症狀。陳恩和提醒市民不應胡亂採摘植物來吃,以免中毒。
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授梁頌名說,紅豆屬籐本有毒植物,又名相思子,以其果實的毒性最強;唐朝書籍《唐本草》有記載毒性及藥用價值,但因毒性太強,故已不可內服,只能外敷治療疥瘡。現時中醫已極少會採用,中毒者會呈現食慾不振、影響循環系統及溶血等後果。
漁農自然護理署發言人說,該署不會在郊野公園內種植有毒植物,若在郊野公園內採摘植物乃違反郊野公園條例,可被罰二千元及入獄三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