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醫院管理局在今年三月成立毒理參考實驗室後,並由八月起設立通報機制,一旦發現涉及危及公眾健康的中毒個案均需呈報,並與衞生署聯絡。
該實驗室主管陳恩和醫生稱,至今發現最常見導致入院治療的中藥中毒個案是川烏中毒,每月均有個案,反映監管不足。
他指出,川烏是最常見的中藥中毒,其次是洋金花。川烏中毒「個個月都有發生」,曾有一名年輕人吃川烏後中毒,腦部缺氧呈現抽筋情況,需深切治療,幸最終康復。
川烏主治風濕,但誤用者可致心律不正,有些中毒者屬急性中毒,首次服食即中招,有些進食多次才呈現慢性中毒。該實驗室也處理涉及中藥名稱混淆和減肥藥引致中毒事件,因涉及公眾安全,需呈報衞生署,平均每周有一宗需要呈報。
衞生署回應稱,今年有兩宗川烏中毒及一宗洋金花中毒,患者均已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