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巴失事的可持續反思

小巴失事的可持續反思

巴衝紅燈,深夜多人死傷。
事發之後,其他小巴繼續那個「壞習慣」,似乎死不悔改,引起社會輿論及官方有關機構關注。
據新聞界報道分析:該線的紅巴司機若乖乖守法作業,每晚只可以走五轉,收入每月二萬多。若是亡命飛車像目前那樣,月入可達四萬多。
所以,人命、治安法紀、社會風氣,說到底,是錢在作怪。
慘劇的餘波,包括官方嚴打衝紅燈、業界搞自律、保險公司拒受保,乘客紛紛三思而後搭紅巴……。不過,即使紅巴守法了,甚至紅巴淘汰出局,問題就解決了嗎?當然不會,因為此類社會問題不是個別人士(司機)的操守、個別行業的習慣、甚至個別社會的現象,而是此時整個人類文明重病的表徵。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無效的,「收服」了紅巴,將來一樣會有綠巴黃巴紫巴銀巴的問題。
認識問題所在,是解決的第一步。
問題的癥結在於:

一、交通運輸──
為甚麼我們的社會目前存在「小巴」,尤其是紅色小巴這種「非常香港」的交通工具?為甚麼不是無軌電車、單車、行人輸送帶?為甚麼有了地鐵,乘客仍選擇紅巴(出事那條問題線正是沿地鐵線路走的)?紅巴既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如何能夠徹底解決?
二、工作生計──
是不是真的要如此搵命(自己與其他人的性命)博,才可以搵得夠食?為甚麼一個社區會搞到大家用各種方式賠命才可以生存?那些紅巴司機真的要四萬多元一個月才「夠食」?「夠」如何釐訂水平?
三、生活方式──
為甚麼深宵還有那麼多人要乘車往來?為甚麼大家違反生理設計,天入黑還不上床睡覺?為甚麼這種社會迫使我們一個個要過夜生活?
四、經濟制度──
為甚麼做小巴司機收入那麼微薄,以致要鋌而走險?為甚麼小巴這種交通工作那麼反環境,既污染又浪費能源而且危害大眾安全、製造噪音,仍然容許存在?
五、價值觀──
為甚麼乘客明知小巴不安全(而且不便宜),還要光顧?是貪方便?(即是少走幾步路,為甚麼少走幾步路是好事?)是貪舒服?(即是有位可坐不用站立,為甚麼大家喜歡坐不喜歡站立?)是貪快?(為甚麼快比慢好?省下來的時間用來做了甚麼事提高生命質素?)何謂「活得好」、高素質生活?為甚麼明知小巴反環境還要光顧,居然心安理得問心無愧?
認識深綠思想之輩,不會覺得上述問題多餘、幼稚,反而明白只有這樣去檢討、質疑、反省,自己的生命才有機會提升,社會才有希望。現在連董建華政府也趨時髦講可持續發展了,甚麼時候大家才問深一點、看闊一點──至少傳媒和教育界帶頭引進綠色整全角度分析問題?
……………………………………………………
作者為ClubO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