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先生原來是渾水摸魚的高手!當有政黨及立法會議員要求政府削減薪俸稅的時候,唐先生居然重彈銷售稅的舊調,表示銷售稅可以為政府帶來可觀及穩定的收入,只要引入這個新稅項,政府便有空間削減薪俸稅,「減輕」中產階層的稅務負擔。換言之,市民要減稅,便要交新稅、便要讓特區政府開徵新稅作交換。這不是渾水摸魚又是甚麼呢?
應該看到,有政黨及立法會議員要求政府削減薪俸稅稅率是因為經濟好轉,政府收入大幅改善。我們雖然認為政府財政收入未穩定,短期內沒有減薪俸稅條件,但只要確定政府收支回復盈餘,削減薪俸稅稅率至以往的水平甚至更低是政府應有之義,根本不應拿其他條件作交換,更不應開徵新稅以作替代。唐先生居然把減薪俸稅跟銷售稅拉在一起,這不是混淆視聽、渾水摸魚又是甚麼呢?
而且,開徵銷售稅根本不會減輕市民包括中產階層市民的稅務負擔,甚至可能令納稅人得不償失。根據政府的估計,開徵銷售稅將可每年為政府提供一百八十億至二百億元的稅收,而削減薪俸稅率到以往的水平則會令納稅人省回六十億元左右。在一加一減之下,市民將需要多納一百二十億至一百四十億元的稅項,這樣怎麼可以說是減輕市民的稅務負擔呢?更何況銷售稅遍及大量日用商品及服務,稅收更不會因為經濟好壞、市民的收入增減而減少;市道好的時候,市民增加消費固然要多徵稅款;即使經濟下滑,收入減少,市民的銷售稅也不會大幅減少,因為他們仍要維持一定的消費。也就是說,不管經濟好壞,得益的仍是政府,納稅人的負擔依然沉重;這對市民又有甚麼好處呢?
正如我們一再強調,銷售稅還有一個重大的危險,就是鼓勵政府擴大開支、擴大服務,令政府的體積不斷膨脹。跟直接稅相比,銷售稅由於融入日常消費中,一般市民不容易察覺;即使政府擴大銷售稅的徵收範圍或輕微提高稅率,市民的反應也不會像加薪俸稅那樣直接及強烈。這樣下來,銷售稅便成了政府的「印鈔機」,隨時為政府提供可靠及可觀的收入。當政府有這筆可靠及可觀的收入時,她怎麼還有動力和決心控制開支呢?她怎麼還有意願減少浪費呢?相反,政府官員極可能在利益團體、政黨的壓力下大派免費午餐、大派各種各樣的津貼,從而形成一個收入增加──開支增加的惡性循環,令政府的體積不斷膨脹、令有形之手伸的愈來愈長。這對香港實在是有害無益的。
我們希望唐司長不要再渾水摸魚、不要再把銷售稅跟減稅拉在一起了,還是老老實實的控制開支令政府轉虧為盈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為減稅創造條件、才能真正減輕市民的負擔。
(圖)我們希望唐司長不要再把銷售稅跟減稅拉在一起。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