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其琛轟布殊毀反恐聯盟

錢其琛轟布殊毀反恐聯盟

美國大選前夕,中國官員打破一貫緘默的做法,前副總理兼前外長錢其琛周一在英文《中國日報》上撰文,狠批「布殊主義」,指美國總統喬治布殊企圖「統治全世界」,發動伊拉克戰爭摧毀了全球反恐聯盟,更打開了「潘多拉盒子」,加劇教派和種族衝突。

錢其琛是資深外交家,被認為是「六四」事件後協助中國打開外交孤立困局的主要人物。他指,喬治布殊二○○一年上台後提出「布殊主義」,製造了「邪惡軸心」和「先發制人」策略,九一一襲擊後更將反恐和防止大殺傷力武器擴散、促進那些「流氓國家」和「失敗國家」政權更迭扯上關係。

反恐已超越自衞範圍
美國兩年內先後向阿富汗及伊拉克開戰、檢討過美軍架構,又加緊控制中東、中亞、東南亞及東北亞,提高在該「不穩定地區」的應變能力等,錢其琛認為,在在證明華府的反恐計劃已遠超過防衞性質。
他指,「布殊主義」理念的本質是武力,提倡美國必須以強大力量,尤其是軍事力量,來統治全世界。從軍事角度看,美國確在伊拉克打勝仗,可是不但未能為美國及伊拉克帶來和平,美國與回教世界的關係更因此惡化。

自我膨脹 脫離現實
伊拉克戰爭令美國比越戰時更不受國際社會歡迎,喬治布殊訪問最親密盟友英國時,甚至不敢面對公眾。由戰前準備到戰後重建,美國與傳統歐洲盟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分歧。
錢其琛指,美國現時在伊拉克的困境,證明了當一個國家的心理自我膨脹到脫離現實時,很多麻煩就會出現。但美國的麻煩和災難不是來自別人的威脅,而是因為它自以為是和傲慢。他指二十一世紀不是「美國的世紀」,但這不代表美國不想,只是無力達到這目標。

霸權主義外交失人心
《人民日報》周一亦刊登文章《形象不好怪包裝》,深入分析了美國政府致力改變國際形象失敗的原因,認為不在於公關不力,而是美國外交政策的不合理。美國若要重新贏得世人尊重,就必須放棄強權外交和霸權主義。
分析家指,北京傾向支持喬治布殊連任,但中方突然在美國大選前夕這個敏感時刻狠批喬治布殊,可能跟美國拒絕將關押在古巴關塔那摩營的疆獨分子遣返中國,惹來北京強烈不滿。中國已派出由三十七人組成的觀察團到美國觀摩美國大選。
《中國日報》/《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