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前激烈的美國大選,在今天投票。但會不會在明天就有結果呢?恐怕機會不太大。因為除了昨天本欄提到的可能打成平手之外,還有可能發生二○○○年那樣的選務爭議。《新聞周刊》在投票前進行的民調,有百分之五十九的民眾預期今天的投票會發生重大選務爭議,百分之五十四的民眾認為雙方所獲普選票數會太過接近,勢必再度對簿公堂。
投票前夕,各媒體所作的民調,都顯示布殊與克里打成平手,不同媒體顯示各自領先只有百分之一,落在誤差範圍之內。而兩者的支持度都在百分之四十八、四十九之間,未有誰超過五十。但因為兩者均接近五十,故說明絕大多數選民已有了投票目標,游離票相對是很少了。
美國大選一向有「十月驚奇」的說法,這一說法終因拉登現身而成為事實。拉登在美國大選投票前三天,透過錄影帶現身,顯然想影響美國選情。但影響的效果是對布殊還是對克里有利,就難說了。不僅效果可能與拉登的意圖相反,甚至拉登的真正意圖是想要哪一個人當選,也是疑問。
有人認為拉登現身對布殊有利,因為拉登把大眾的注意力從伊拉克問題上移開,轉而把焦點放在布殊的強項,即對付恐怖主義的問題上,這會使選民怯於「改朝換代」,就像「九一一」以後,給布殊帶來「支持總統領導」的效果一樣。
也有人認為拉登現身對克里有利,因為他提醒美國選民,他們的真正敵人不是布殊所攻擊的伊拉克,而是與伊拉克無關的阿蓋德組織。倘若拉登在這時候被捉拿或被狙殺,那布殊自然可以穩定連任,但他活得好好的,就證明布殊反恐反錯了對象。
由於拉登現身可能有不同效果,因此也有人對拉登的動機有不同解釋。拉登在影帶中痛批布殊,其實是他更希望布殊當選。因為布殊所持的強硬立場,及繼續無條件支持以色列,會更激發伊斯蘭激進分子的團結戰鬥意志,從而為阿蓋德組織提供繁衍擴張的土壤。而倘若布殊落敗,恐怖主義就失去了對抗的目標。
米高摩亞的影片《華氏九一一》,投票前在網上播放,表面上也是對布殊選情不利的因素。但由於米高摩亞的政治目的太明顯,《華氏九一一》與其說是紀錄片毋寧說是一部政治宣傳片。通常政治宣傳意味太重的文宣,都在正面效應之外還會產生反面效應,也就是會使觀眾從懷疑製作者的動機,進而懷疑宣傳品的內容,並有可能反過來相信與宣傳品相反的道理與事實。因此,《華氏九一一》也和拉登現身一樣,有可能在最後關頭對布殊提供助力。
美國的選舉人團的制度,勝負只是取決於若十個「搖擺州」,其他的州份大致上已成定局。比如加州,民主黨幾已篤定勝出,因此多數選民會覺得投不投票沒甚麼影響。但那關鍵的「搖擺州」,卻是幾張選舉人票就能定全局勝負。因此極有可能出現戈爾在二○○○年的結果,即贏了總選票數目卻輸了選舉人票而落敗。美國已有不少聲音表示這制度不公平,而科羅拉多州在今天投票時還要用公民投票方式表決一項創制案,即選舉人票不是「贏家通吃」,而是按普選投票率來分配。比如布殊得票百分之五十,克里得票百分之四十,那麼九張選舉人票就由布殊分得五張,克里分得四張。創制案若通過,會在今年即適用。這幾票之差,也給這次大選帶來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