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後兩星期,手臂上起了一粒痕痕癢癢的,起初以為是蚊叮,後來越起越多,是風癩,又稱風疹,大小不一,有平面,有凸起來立體的。給醫生看,醫生嘩了一聲:「你的風癩很嚴重,腫脹很厲害。」他開了類固醇給我。第一天是手腫,第二天是腳腫,第三天是眼腫,第四天是嘴唇。我的雙唇比AngelinaJolie的還要厚一倍,一孖膶腸,但沒女明星的性感。
風癩的誘因不明,但一般都是受到某些東西刺激而身體作出比「長毛」更強烈的反應,敏感原可以是食物、藥物、衣服或任何你意想不到的事物,而精神緊張也可以是成因。其實風癩最難耐的不是其腫脹,是其痕癢,尤其是在腳板底的癢,真是又怕癢又怕搔,不搔的話就癢,搔的話又有那種令人發生的癢。
好友阿圖說力知我情況,送了我一磚新加坡買回來的印度「Ayurvedic梘」,他說沖涼時用可減少皮膚痕癢,結果他的話兌現了。Ayur是梵文的「生命」,Vedic是「智慧」或「知識」,我以為可譯為「養生之道」。Ayurvedic歷史久遠,是公元前1000年已出現的一門哲學,除了針對生理,也講究患者的精神狀態,當中的科學理論當然不能符合現代人的程度,但其養生之道已成為某些西方國家的另類治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