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大選夢魘 - 李怡

李怡專欄:大選夢魘 - 李怡

不僅是美國,而且全球都在關注明天美國大選的結果。但由於選情緊繃,民調顯示兩組候選人的支持度幾乎相等,因此投票後會不會發生二○○○年那樣的計票爭議,尚在未知之數。但即使沒有計票爭議,布殊與克里打成平手的機會仍然相當大。若如此,就要由國會去決定誰是美國下任總統了。
投票前三天的民意調查顯示,在決定勝負關鍵的十個「搖擺州」(swingstate),布殊與克里仍然是旗鼓相當,選情膠着,不到最後關頭難分勝負。而其他四十個州若選情一如民調預估,那麼電腦專家推算十個搖擺州選舉人票的組合,會有三十三種結果使布殊與克里打成平手,各只拿下二百六十九張選舉人票,誰都無法跨越二百七十票的當選門檻。在這種情況下,依美國憲法,就要由國會介入了。國會介入的方式是由眾議院選出總統,由參議院選出副總統。
眾議院的席次,以全國人口比例組成。比如加州因人口多,故有五十三位眾議員,科羅拉多州只有七位眾議員。但眾議院選總統,卻不是每一個眾議員獨立投票,而是由各個州的眾議員先自行選出支持對象,然後以州的名義投出一票,也就是每州只有一票。以目前共和黨在眾議院擁有二十三席的優勢來看,眾議院選出布殊應無疑問。

參議院的組成是固定的每州兩席,故投票選副總統時所有參議員都獨立投票。目前參議院中,共和黨掌握五十一席,民主黨加上無黨籍的傑弗茲是四十九席。共和黨只有輕微的多數,隨時有可能發生個別人倒戈現象。若一人倒戈就拉成平手,若再加一人棄權,民主黨就能險中求勝。這樣就會出現共和黨的布殊當總統、民主黨的愛德華茲當副總統的特異現象。
若由國會來選,還算是依足憲法程序,並沒有出現法律糾紛。但這次大選可能出現的更大麻煩,是十個搖擺州說不定因普選票數太接近而會發生計票訴訟。因為按美國的獨具一格的選舉人票制度,每一個州的選舉人票是這個州的眾議員席次加參議員席次。以加州來說,五十三位眾議員席次加二位參議員席次,選舉人票就是五十五張,而科羅拉多州就是九張。某組候選人在某一州贏得普選票,那麼所有的選舉人票都歸他所有。以二○○○年為例,布殊在科羅拉多州贏得普選票百分之五○點七五,他就囊括了整個州的八張(那一年是八張)選舉人票,戈爾雖也拿到普選票的百分之四十二點三九,但卻一張選舉人票也拿不到。正是這種「贏家通吃」的制度,使戈爾雖然贏了普選票卻輸了選舉人票,讓布殊入主白宮。
十個搖擺州的普選票會十分接近,但即使贏了百分之○點五仍可囊括整個州的選舉人票,因此爭持激烈。選前已發生俄亥俄州共和黨指摘民主黨製造資格不符的三萬五千位假選民,佛羅里達州則有近六萬張選票失蹤等事,這都意味着很可能在一些州份出現選後的計票訴訟。此外,電腦投票也可能發生造假的情況。因此,選後會不會出現計票訴訟,才是這次大選的夢魘。
美國有選舉專家說:「我們期望有一方以懸殊差距勝出,否則後果不堪想像。」但怎可能出現懸殊勝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