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抗生素可以對付細菌,但不少人都錯誤以為抗生素也可治療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如傷風、咳嗽、喉嚨痛等。有醫生指出,有關謬誤加上近年愈來愈多港人在內地藥房隨便購得抗生素,令濫用抗生素情況十分嚴重,造成抗生素出現抗藥性,大大減低成功治癒疾病的機會;病人也可能因錯誤服用而出現如肚瀉及出疹等副作用,甚至因為過敏反應而導致死亡。 記者:陳倩雯
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系家庭醫學部副教授林大邦解釋,逾九成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包括傷風、感冒及喉嚨發炎等均由病毒所引致,利用抗生素治療的作用非常有限。
不過,不少病人卻誤以為抗生素是消炎藥,可治癒一切炎症,因此強烈要求醫生處方,甚至自行在社區藥房購買應由醫生處方的抗生素服用,造成濫用情況。
林大邦更指出,近年愈來愈多病人在內地藥房購得不同的抗生素,包括本港常用的「阿莫西林」及「克霉唑」等盤尼西林類抗生素。這些抗生素目前的抗藥性已達三至四成,即有三、四成機會不能殺死細菌,若繼續被濫用,例如使用的劑量、時間及用法不當,抗藥性會進一步提高。
一般來說,一種新的抗生素面世後,抗藥性會隨着濫用情況增加而逐年遞增。以「氧氟沙星」為例,其抗藥性在九九年只有百分之七,○○年已增至一成一,○一年更升至兩成三。
他解釋,抗藥性增加的原因,是抗生素本來需要對付的細菌為求生存,透過基因變異衍生可對抗抗生素的免疫力,成為一般藥物不能有效對付的抗藥性「超級細菌」,每年在本港公立醫院造成五千宗感染的「抗青黴素金黃葡萄球菌」就是其中之一,此超級細菌最近更首次被發現存在於本港社區。
其他具有高抗藥性的抗生素,包括治療性病及尿道感染的抗生素,有感染尿道炎的病人,曾因抗生素未能有效殺死細菌,令病情蔓延至上尿道及腎臟,造成腎臟感染。
林大邦又警告,病人錯誤服用抗生素,不但對病情沒有幫助,反而會令病人出現肚瀉、出疹及胃部不適等副作用;部份病人或對抗生素產生敏感反應,嚴重者數分鐘內感到暈眩、面部變青,甚至死亡。他呼籲病人勿自行購買抗生素服用,求醫時最好帶同曾服用的藥物予醫生參考。
此外,醫管局計劃明年在公立醫院實施監察機制,以對照醫生處方及病人病歷,監察醫生有否不適當地處方抗生素。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本月也會成立特別委員會,監察全港醫院門診使用抗生素,以及藥物出現抗藥性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