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理論說,當某物品的需求量高於供應量時,價格便上升,直至供應量與需求量相同為止。反過來說,供應量大於需求量時,價格便下調。換言之,價格擔當槓桿的角色,調節供需間的平衡。
當價格被人為地限制在某一水平時,情況又會怎樣呢?市場會以非價格的手段作出調節。前蘇聯大部份物資用作重工業生產之用,故日常生活用品的供應極度緊張,加上價格管制的存在,故此排隊輪購日用品的情況便無日無之。雖然表面上金額之價格被人為地壓低,但前蘇聯民眾所給的「實價」,即排隊輪候的代價加上金額之價卻並不低。
最低工資也是一種價格管制,同樣地可以預見,引入該管制後僱主將會作出相應的非價格調節。
來個例子吧。未引入最低工資前,甲的薪金每小時10元,這10元同時也是他對公司所作的貢獻。引入最低工資後,甲的時薪為12元。假若一切不變,甲的產出所值(10元)低於最低工資。一個解決方案當然是把甲辭退,並另請一位產出所值為12元的人,問題是改聘工人的成本不低。
還有甚麼辦法呢?僱主可透過調整工作環境來減低員工成本。例如甲的僱主原本在辦公室內放置很多需要專人打理的植物,但引入最低工資後,僱主在植物枯死後便不再更換以節省成本。
事情本可告一段落,但不難想像的是到時又必然有議員跑出來,大肆抨擊僱主無良,理由是他們為僱員提供惡劣的工作環境。這批為民請命之士,又勢將要求政府立法強制僱主須為僱員提供合理舒適的工作環境。在這情況下,僱主又迫不得已在其他方面作出調整……如此下去,香港的勞工市場還能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市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