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副會長的老人科醫生佘達明,當了老人科醫生才令他想搞工會,因為想藉此改善醫療制度,讓資源真的耗在有需要的人身上。他慨歎本港無數長者需要的是「照顧」,而並非政府「派錢」就足夠。
有一天,記者在醫院物理治療部碰到佘達明醫生,原來他有膝痛,要接受物理治療,當時他說因為探望老人、行舊樓樓梯行得多才開始疼痛。
他所說的探望長者,是政府在三年前推行的「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計劃」,希望找出一些社區高危長者,身體狀況未差至要入醫院,「但喺社區入面『漚』緊,生活質素好差嘅老人家。」經醫生評估後設計一套照顧配套計劃。
全港十八隊綜合老人科醫生、護士、社工及家務助理等服務隊伍,照顧約一千八百名長者。佘達明任職的醫院老人科負責約三百名社區長者。
他強調,每位長者都有不同的故事,當中「有啲好有錢,但係自己照顧唔到自己」,也有長者中風後因行動不便「成十年都無落過街,或者幾年無沖過涼,淨係抹身」;一些患柏金遜的長者「就成日梗晒咁坐喺屋企」。
佘達明相信社區內有無數類似這些缺乏照顧的長者,並無奈說:「好多老人唔係派錢就得,佢哋需要嘅係照顧。」
近年來,每周都要評估一個新的社區長者個案。佘達明苦笑說,長者很多都住在六、七層樓,甚至九樓的唐樓,「我哋醫生行都行得咁辛苦,你唔行一次,都唔知啲老人家要落樓睇醫生,原來係咁辛苦!」或許這類外展服務,就是導致他膝痛的主因。
但看來膝痛並未減低他要幫助真正有需要長者的熱誠。他力言:「我搞工會,係我做了老人科之後嘅事,希望參與工會,可以改善醫療制度。」一個更好的制度,絕對不是現時的全民醫療,而是能夠針對老弱和有需要人士。
本報記者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