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係,由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在廣州叩門開始,至今二百零二年間,有起伏有跌宕,有貌合有神離。遠的不說,二戰時美國助華抗戰的盟友關係,到了五○年代兩國卻打起冷戰、打起韓戰;在美國總統尼克遜七二年訪華,叩開兩國建交大門,美中在八九年六四事件後又鬧翻了。現在美國又到了大選時候,可能是喬治布殊連任,可能是克里當選,美中關係又處於一個變與不變的交叉點上。
美國大選直擊《蘋果》特派記者曾家竹 華府、紐約報道
如果以天氣來形容,美中關係總是陰晴不定,有時下雨,有時驟雨中有陽光。美國總統喬治布殊上台以來,美中關係最初是陰沉沉的,有美中軍機相撞事件,到伊戰打起、北韓核危機爆發,華府需要北京助陣,才重新升溫。但有美國專家認為,那只是喬治布殊政府的權宜之計,他一旦連任,很可能會對中國重新採取強硬立場,也可能為台灣跟大陸開戰。
華盛頓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HopkinsUniversity)的ThePaulHNitzeSchoolofAdvancedInternationalStudies學院教務長兼中國研究系主任藍普頓(DavidLampton),是美中關係委員會前主席,常常往返美中之間,年輕時更曾在香港讀書。他看喬治布殊主政下的美中關係,是「由陰鬱走向晴朗」。
「在喬治布殊上任初期,他對中國未來在世界扮演甚麼角色抱懷疑態度,認為是潛在對手,甚至可能會取代前蘇聯。但自九一一後,華府從中國的合作態度明白中國不是美國敵人──中國對台克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比預期順利,在北韓問題上比想像中合作。」他說。
不過,跟華府關係密切的保守派智囊組織傳統基金會(HeritageFoundation)中國問題專家譚慎格(JohnTkacik)不那樣認為。依他看,喬治布殊政府只是因攻伊戰和北韓核危機才轉移了視線,中美關係才得以暫時修好,喬治布殊一旦連任,在伊拉克和北韓局勢緩和後,就很可能回歸抑制中國提升國際角色的立場。
譚慎格更語出驚人:「在台灣問題上,喬治布殊可能會為台灣與大陸開戰」。他指出,喬治布殊相信台灣人普遍支持獨立,認定有責任支持和防衞這個民主盟友,對抗共產黨政權,由於台灣缺乏軍事實力,大陸一旦攻台,喬治布殊政府必定會出手相助,相信美國人不會反對。
雖然現時不少美軍部署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但主要是地面部隊。在亞太地區行動的卻會是海軍和空軍,應該可以應付。但譚慎格同時強調,台灣應該明白開戰不會有好處,所以應該不會主動挑釁大陸,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較着重經濟發展,對台立場應該較溫和。
如果是克里當選,譚慎格預計,克里聲言要和國際社會有共識,他很可能會撤出亞太地區,讓中國自行擴張實力,因此他相信中方會傾向克里當選。但藍普頓堅持,兩人的中國政策本質上分別不大,所以在「認識的魔鬼勝過不認識的魔鬼」原則下,中方可能寧可喬治布殊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