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廖建明以主編及總監身份,在論壇不時發表文章,以其寫作的邏輯性和中文寫作能力,使人質疑。
廖先生或是有很高的文化造詣,但我想說,在《蘋果》百萬讀者之中,有多少人有耐心看畢其大作,又有幾多個人明白廖先生在文章中要說甚麼呢?
請看十月二十三日廖先生〈攻打伊拉克始終正確〉:文章邏輯混亂,段落拼湊,文句如散文式繙譯,猶如廉價雞尾酒。所引用侯賽因倒台之七條成果,洋洋篇幅,但是並不切合美國社會的主要一般看法,這也罷了,廖先生帶領我們天馬行空一番之後,終於說:「我認為布殊可以連任」,不過爾爾。廖先生在整篇短文之中臚列出,右翼自由派右翼人士、左翼自由派、新保守派,等等極為政治術語名詞。當今讀者中有多少個知道這些名詞含意,更遑論有興趣去理解了。我想對廖先生說,副刊文章是給讀者看的,而不是以雞尾酒自醉的,如果是另外一位先生做主編,這文章不會刊登的;除非他要去倒肥佬黎的米。
我對廖先生並無偏見,但每次見到廖先生的文章,就會感覺到他的文章愈來愈乖僻,與《蘋果》讀者愈加格格不入,有時整篇文章東西繙譯一通,就像以前窮人家的「萬家被」一樣。《文心雕龍》說的「美詞堆砌病」,則甚近對廖先生文章評論。試問,不是自己的東西,生吞活剝別人的東西,又怎可以說是作品或自己署名文章呢?我為副刊而惋惜。
林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