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晚到朋友家,我在埋首研究他替我從日本購買的攝錄機,身旁的朋友比我更全神貫注,在看《少林足球》。
「看第幾次了?」我問。「不記得了,第五次吧。」他答,眼睛仍牢牢盯着電視螢光幕。「你不是有DVD嗎?」「嗯。」「因為你喜歡看廣告?」「甚麼意思?」「不是喜歡看廣告,要重溫為甚麼不拿DVD出來看?影音質素也好得多。」他想了一想,「噢,不知放哪兒去了。」我回頭看看置於沙發旁的光碟架,「就在這兒啊。」「嗯。」我把DVD遞給他,「索性播這個吧。」他瞅我一眼,「你煩不煩人?不過是看看吧。」
我忽然把朋友纏繞在這個無聊的問題上,因為我自己也會這樣,明明擁有某齣電影或電視劇的光碟,本已失去再看的意欲,當看見電視重播,卻又會看下去。你也會這樣嗎?我煩着他,因為我想找出答案。
「大概是習慣吧。」朋友說。但我早已經不是電視迷了。「或許因為近來電視台宣傳得厲害,重燃了我的觀看慾吧。」那你還是可以看DVD啊。「會是為了獲得一份參與感嗎?」朋友說。
獨自看舊影碟太孤單,太脫節;電影在大氣電波中放送,有百多萬人陪着自己收看,參與其中,感覺就是不一樣。我們都希望感受到城市的脈搏,我們都害怕寂寞,所以,當我們獨自在家,不管看不看,也會經常開着電視。電視就像一個雙頻接收器,在接收廣播內容的同時,也在接收別人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