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樓市現泡沫言之過早

陸叔理財:樓市現泡沫言之過早

究竟目前本地樓市是否已出現泡沫呢,要回問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何謂「泡沫」。
不少人有一個錯覺,就是資產價格於短時間內出現急升的現象,便可視之為泡沫,但這未免有點以偏概全。以豪宅市場為例,年內升幅已逾倍,但豪宅在港供應一直不多,加上不論買家或炒家都是一些有錢人,負擔能力根本不成問題,樓價既有實質購買力支持,自然不算是泡沫。
事實上,我們可以用一個較簡單的方法去理解「泡沫」,就是用成本支出與收益作比較。不論做生意也好、資產價格也好,只要長時間處於入不敷支的情況,泡沫便會形成,而當到達一個飽和點,泡沫自然會爆破。
以科網泡沫為例,當年市場相信科網能夠改變傳統的營商模式,為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利潤,於是商家便一窩蜂投資在科網業務上。平情而論,科網本身不是一個泡沫,因為事實證明,雅虎、Googles等企業,至今仍然屹立不倒。問題是,科網的投資涉及龐大的成本開支(尤其是工資、宣傳費),若經過一段時間後,收入仍未能填補成本支出,泡沫便告形成,而最終也難免爆破。

回到樓市,97年後樓市泡沫爆破,不少人會歸咎於亞洲金融風暴及特區政府的樓市政策。但實際上,前者只是導火線,而後者則扮演催化劑的角色。當年香港人買樓,只留意樓價的升值潛力,忽略了成本與收益的比較。舉例說,97年亞洲金融風暴前的供樓成本為最優惠利率(假設為8.5%)加某個利率(平均為3厘),利息支出超過10厘水平,但當其時將物業出租的收益約為4至5厘,明顯收益不足以填補成本,所以泡沫已開始形成。可能大家會有另一見解,就是當年投資者買樓,未必是用作收租,而是炒其升值潛力,所以以供款與收租額比較,未必適合。
但當年樓市發展到後期,樓價上升的速度已遠超實質購買力,大部份人入市都是透過銀行借貸,博短線炒作機會。當經濟處於蓬勃時期,這個情況尚可以持續,但一旦有「藥引」出現引爆泡沫,一連串的骨牌效應便會出現。所以以供款與收租率不協調來監察泡沫是否形成,是一個不錯的參考指標。但泡沫爆破與否,則要看當時有沒有其他「藥引」出現。

置業仍須量力而為
綜合上述有關「泡沫」的定義,目前樓市是否已出現泡沫呢?豪宅市場有供有求,又有實質的購買力支持,我們只可視目前物業價格是否物有所值而已。至於一般中下價物業市場,租金收益保持4至5厘,而供款成本為最優惠利率(現時為5.125厘)減某個百分比(平均約2.7厘),若按此指標參考,目前整體樓市理應未現泡沫。
不過,由於個別新盤造價已不便宜,加上上會較前容易,所以即使樓市暫時未見泡沫,置業人士亦要量力而為,盡量從可承擔的風險作入市前的首要考慮條件。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