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制改革先於課程改革

學制改革先於課程改革

期待已久的學制改革諮詢文件終於出台,政府建議在二○○八年全面推行「三三四」學制,較教統會的建議提早兩年。換言之,首批四年制的大學生將在二○一一年入學,剛好達到特首在二○○一年時承諾十年內推行大學四年制的目標。
政府並且建議學制和課程同時進行改革,二○○八年起,全港所有高中學生,必須修讀中、英、數和通識四科,再加上兩科至三科的選修科目。
政府的諮詢文件,勾劃出一幅未來學制和課程改革的美好藍圖,倘若能夠順利推行,當然十分理想。選擇在二○○八年推行新學制,顯然是政治妥協,大學希望盡早推行四年學制,不用等到教統會建議的二○一三年,而中學則希望不要太快推行高中三年制,避免已經飽受教改折磨的老師,再次受到衝擊。
政府一直堅持新學制和課程改革要同時推出,在考慮到修訂課程、教師培訓和出版社編制教科書的時間至少需要四年,故此建議在二○○八年在中四引入新學制,時間顯然比較緊迫。政府官員指出若各方面認為有需要,可以把推行新學制和課程的時間表押後,但兩者必須同時進行。
由此可見,政府方面似乎已有既定立場,堅持學制和課程改革要同步進行,面對中學反對時,便把改革時間表推後一、兩年,以順應「民意」,但這便會拖慢大學引入四年制。
過去幾年,特區政府推行的教育改革,包括母語教學、語文基準試、校本管理條例,甚至「殺校」政策等,起初都是「一刀切」,規定所有官校和資助學校都要如期落實推行,並未顧及個別學校的情況和個別老師的學歷和教學經驗,結果惹來中小學極度不滿。

在一輪反對聲音後,政府便給予百多間中學豁免採用母語教學,豁免主修英文的現職學位老師參加基準試,又容許老師選擇進修,代替基準試。至於校本管理條例,在天主教和聖公會反對下,最後推遲至二○一一年才落實;另外多間被殺的學校,經過司法覆核和向各界募捐後,都能夠起死回生。
政府官員似乎沒有吸取過往經驗,今次推出學制改革諮詢文件時,仍舊堅持「一刀切」,學制和課程改革要同步,又堅持所有高中學生要修讀通識教育,沒有顧及各校的不同情況,以為給予老師三十多個小時培訓便可以教授中四至中六三年的通識課程。
其實中學學制改革和課程改革不必同步進行,學制改革可以先行,大幅度的課程改革(包括通識科)可以稍後才推出。推出新課程後,亦毋須硬性規定所有中學要同一時間引入新課程,應該給予一定過渡期,以免出現「老師荒」。
同樣,大學改制亦不用等待至高中改制後才開始,政府可以容許大學根據學生中五會考成績及中六校內表現,在二○○八年推行四年制,制費大約是政府建議的四年二十萬元。
現時不少大學課程已經是超過三年,再加上「尖子計劃」和「雙學位」等四年制課程,大學提早推行四年制應該沒有很大困難,這亦可以避免繼續有大量學生跑到外國升讀四年制的大學。
大學提早推行四年制,讓大學生有更多機會修讀通識科目,他們畢業後可以任教中學的通識科,這總比強迫中學老師接受培訓,轉型教授通識科好得多。
……………………………………………………
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