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公得英人治港精粹

孫公得英人治港精粹

施永青

特區政府的局長中,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可謂最得英人治港精粹──說話要好聽,辦事要現實,大權我在握,遲早你就範。

港英時代,政府從不承認有高地價政策,但香港卻有高地價現實。現在孫公也不承認重行高地價政策,但香港樓價已在孫公任內回升了五成,孫九招實而不華,日久見功。
孫公很清楚:承認行高地價政策,只會自我麻煩。因為社會上總有人尚未買樓,要人買貴樓,他們怎會高興?未買樓的人中,大部份是年輕人,他們最多聲氣,卻又是未來社會的主人翁,得罪不得。
此外,高地價亦會引來高租金,海外投資者對此常有怨言。為了安撫他們,政府當然不能公開說要推行高地價政策。
香港反建制力量龐大,政府辦事要盡量不予人口實,否則必被反對黨借題發揮,令施政難以落實。因此,怎樣把話說得好聽,乃局長的主要政治任務。然而,政府辦事不能不面對現實,特區政府一上台就行八萬五政策,成功壓低樓價,後果如何,孫局長怎可不面對?
缺乏高地價帶來的收益,政府的財政立即出現赤字,無法再如港英時代那樣。大搞基建、廣建公屋、普及教育、免費醫療、提供綜援,以及高薪養廉等,以至民間不滿情緒高漲,連政府的有效管治也備受挑戰。

在這種形勢下,特區政府別無選擇,惟有行回頭路,重行高地價政策。因為,開拓新的收入並非想像中那麼容易;加利得稅,會打擊投資意欲,遏抑經濟發展;開徵銷售稅,又怕損害零售業,且會增加普羅大眾的負擔,引起民怨。
其實,高地價並非全無是處,它只不過是一種變相稅收。這種稅只由有錢買樓的人負擔,較符合劫富濟貧的原則,好過現在樣樣服務都說用者自付,變相成為貧者也要付了。再者,政府從房地產方面得到收入多了,才有能力替低下層提供更多社會保障。因此,低下層無謂加入反對高地價政策的大合唱,低下層本身就是高地價政策下的受益者。
現實的情況是:香港人在高地價的環境下已生活了幾十年,不得不在生活的每一個方位都去配合高地價,否則會無法適應。因此,香港人習慣了高地價,無論是營商的手法,還是個人生活方式,都融入了高地價因素。高地價可謂已成了香港的生態環境,一改變就會如患高山症一樣,無法適應。

這是孫公必須面對的現實,為了避免香港在低地價的環境下日漸沉淪,孫公只好引回高地價政策,美其名為「不會賤賣土地」。不過這亦非孫公個人選擇,而是大多數香港人的選擇。香港人剛試過低地價下的生活,不難體會到,原來在高地價的環境下,我們可以生活得更好。
孫公不但說話好聽辦事現實,在應付各方勢力上也很有方法。無論是財雄勢大的地產商,還是為民請命的壓力團體,孫公都不會真正賣帳。民調評分降低,他淡然處之,一於我行我的九招,我一日做局長,我就可以按我的職權辦事,只要我行的方法符合現實,遲早會看到成效,屆時民意自會改觀。
據地產商說,孫公很懂得利用所掌的權柄,在適當的時候,讓地產商吃一悶棍,以後自然懂得如何自處,那孫公行事就更加得心應手。
特區政府已看死香港人不敢革命,自當會像港英政府那樣,盡量利用手上的資源、訊息,以及法律賦予的權力去整治香港人,孫公只是較早得道的一個,其他官員亦會很快上位,反建制派要好自為之。
……………………………………………………
作者為中原集團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