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通識教育不是科際整合 - 何洋

蘋論:通識教育不是科際整合 - 何洋

新公布有關高中課程改革的諮詢文件,其中有關通識教育的部份寫道,該學科將提供機會讓學生:一、「連繫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概念」;二、「擴展看事物的角度,這些角度超越單一的學科」;三、「探討適時的議題,這些議題未能被某單一學科涵蓋」。
昨天我們談到至少在美國,通識教育所注重的是有關學生科際視野的開拓和擴大學生的學術接觸面(Exposure),但上述諮詢文件內所提及的,着眼點卻似放在培養學生跨學科的綜合(Integration)能力上,後者屬於那所謂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narystudies)的範疇,在概念上是與通識教育有所不同的。
這兩者看似類同,實則分別很大。至少在美國,科際整合的活動通常是在研究院內進行。因為要從事跨學科的研究,就首先要求研究人員對一門學科有深入的掌握和認識,然後透過涉獵其他學科,來探尋科際整合是否有可能。一些新興的跨學科科目,例如經濟學內的行為經濟學學派(BehavorialEconomics),就是由一些資深的經濟學者透過引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而成。由於對學術基本功有相當嚴格的要求,在高中推行類似科際整合的教學模式,似乎無論在師資的訓練和學生的能力上,都不切合實際的情況。即使在大學領域,雖然美國有些大學為學生提供跨學科的學士課程,辦得成功的卻不多。
由以上的討論可以看出,有關決策當局對於甚麼是通識教育的概念相當模糊。由於通識學科在新高中課程內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同時又屬於新引入的科目,也許當局可以考慮延長課程改革的諮詢期,以提供更充裕的時間作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