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獲投資者投訴<br>證監嚴打保單貼現

接獲投資者投訴
證監嚴打保單貼現

【本報訊】證監會發表文章,提醒市民注意「保單貼現」的投資產品,因該產品涉及的風險與股票或債券極為不同,其買入價及回報極之視乎對投保人壽命長短的估計是否準確,以及保單貼現供應者的信譽。證監發言人表示,從未批准有關產品在港公開銷售,證監曾接獲投資者投訴,數量雖不多,但正留意這種產品銷售情況,將會對違法個案採取適當行動。

回報視乎他人壽命長短
證監表示,人壽保險的保單貼現市場在港並不蓬勃,但近期向投資者銷售貼現保單的情況較前活躍。所謂保單貼現,是由一名人壽保險的保單持有人,以保單面值的折讓價將保單轉售予第三者,通常是因為投保人將不久於人世,例如被診斷患上末期疾病,需要資金支付醫藥費或其他開支;或者投保人認為死後才獲賠償沒有意思,反而想及早支取以完成某些夢想,如環遊世界。
保單貼現通常由被稱為「保單貼現供應者」的中間人安排,供應者會先向保單持有人買入有關保單的擁有權和實益權,再將投資於投保人的死亡利益這個投資機會,轉售予一名或多名投資者。在投保人去世時,投資者便可取得保單的死亡利益。保單貼現的買入價及回報,極為取決於對投保人壽命評估的準確性。簡單而言,假設保單持有人的人壽保額為100萬元,他被診斷半年後將逝世,於是將保單權益以八折出售,購入者先付出80萬元,待保單持有人去世,該投資者便取得100萬元,回報率25%,但投資者要承受年期風險,若投保人半年後仍生存,其年回報便會減少。

美同類產品多涉欺詐
證監指出,另一風險是保單貼現供應者的信譽,因為供應者或其附屬公司在訂立保單貼現協議後,將負責繼續處理涉及保單的事宜,例如按時支付保費、與投保人保持聯絡、監察投保人健康狀況等,而這種安排容易遭人濫用,其中供應者可能會削奪極需資金的末期病患者,並對投資者收取遠高於保單價值的費用。證監表示,在美國涉及保單貼現供應者違責及欺詐的報告多不勝數,部份銷售手法更涉嫌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