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應該看成為投資,而投資與否便應看看取得學位之後外出工作,與沒有學位的工資差距,然後再作判斷,而不應一開始就認定大學學費昂貴。
大學教育是否物有所值,就算不計入個人性格、發展、處事方式及思考技巧的培訓,單看現時工作的入職要求,便可略知一二。肯定的是,擁有大學學位所能選擇的工作種類,遠比沒有大學學位的多。當然,有人會說,現在擁有大學學位,就像20多年前中學畢業一樣,只是基本要求。因為社會是會進步的,而香港經濟支柱亦由製造業轉型為服務業,所以對於從業員的要求也相應提高。如果沒有大學學位,很多工種連面試的機會也沒有。
當然亦有人會說,現時中學畢業生的起薪點與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點,相差可能只有三兩千元,而讀大學現時只計學費也要13萬左右,似乎不是很化算。但作出這樣批評的人,可能忘記了晉升機會,以及大學畢業生當累積了工作經驗之後,工資能以倍數上升的事實。如果計入中期工資回報差距,所付出的十多萬元學費,絕對能賺回來。
如果認定大學學位是投資的話,那麼與投資股票、基金及債券一樣,投資與否,便要看回報。有些父母把大學學費當成給子女的消費、看成負擔,因此覺得昂貴。但假若把大學學費當作買入了一隻增長股,但開首幾年肯定沒有利息派,但卻有增長潛能,而回報期會是中期,亦即5至10年以後,才能見到成果。這樣心裏會好過些。
當然,子女若讀書有成,賺到工資之後,會否回饋父母,便是後話。這主要視乎子女與父母的關係。但對於接受大學教育的子女來說,所擁有的學位,會是終生受用的。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