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沒有用 - 陶傑

通識沒有用 - 陶傑

特區高官提倡「通識教育」,並列入中學會考課程,是有點令人遺憾的事。
在香港推行通識,不如研究在香港發射火箭,怎樣把旺角的金毛少年送上月球去玩滑板。這是一個很現實的社會,學習甚麼通識,人人都會問:學了有甚麼用?
經濟的四大支柱,是金融、消費、物流、旅遊。能欣賞畢加索的《巡遊》,知道其上承印象主義的餘風,自稱看得懂小說《達芬奇密碼》,了解羅浮宮與一宗謀殺案的內在張力關係,除了在蘭桂坊九七吧的西貢南丫島精英沙龍小圈子裏,能一面瞇縫着眼睛舔着手上紙捲煙的那張薄薄的紙,贏得友好尊敬的虛榮,對不起,星期一八時起床上班,這些所謂通識全然無用。最重要的生存通識,是當你的華人老闆拿出一根雪茄時,你會以每秒七公尺的速度,搶過身去用打火機替他點火,然後低聲問他:周末去東莞打高爾夫球,入了幾個窿?

通識也不適合特區的國情。香港人對維多利亞港的事物不太感興趣,旅遊倫敦只喜歡上車路士球會買波衫,去巴黎則LV掃貨。如果喜歡賭馬,一部幸運馬經的所有晨操資料,即是畢生足夠的通識課本。想當唱片公司公關或電台新進DJ,對時下娛樂影視圈人事浮動悉數掌握,則報攤上的十幾份八卦周刊,即是全部通識課程之內容。
做人不要太過好高騖遠,香港是一個中國城市嘛。中國人重實際,吃飽飯,穿足衣裳,於願已足。這個國家雖然也出版過一套叫《十萬個為甚麼》的兒童叢書,但基本上他們對吃和穿的物質商品以外的一切事物,沒有太大的好奇心和興趣。

十九世紀一位美國牧師林樂知就這樣說過:「泰西遊學之人,每至一國,必採其風、問其俗,搜取其新法,擇其長而遺其短,未嘗以為恥。即見有新奇之動植各物,亦必攜歸本國,試種試畜,何嘗諱其所自來哉?中國則否。」也就是說:西方人遠征亞洲和非洲,對異域的花草樹木、珍禽奇獸,都充滿好奇心,熱心於搜羅知識,百科全書就是這樣編成的。「中國則否」這句話很乾脆︱︱他們去了歐美,愛窩在一條唐人街,繼續用互聯網了解郭晶晶與田亮戀情之最新發展,抬頭看見對面的餐館,咦,怎麼掛起了一面青天白日旗,趕快打電話向中國大使館報告。
通識教育,需要自己捲一根紙煙的孤獨心情,這種紙煙,不是你抽的,在金枝慾孽的時代,真不如準備搶着替你的領導人點雪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