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歐梵(右前)是今年牛棚書展駐節作家,書展將於十一月四日至八日於牛棚藝術村舉行。
撰文:冼麗婷 攝影:黎樹雄
十九世紀中期,巴黎建築很多個拱廊(arcade)。拱廊之下,盡是商品。當時,貴族和生活閒適的中產階級,喜歡在拱廊下的商店一邊行、一邊思想、一邊寫詩。德國思想家班雅明(WalterBenjamin),就稱這些人為cityflaneur,我稱他們是都巿漫遊者。
現在,巴黎的拱廊已經全部拆了,但坐兩個小時火車到比利時的布魯塞爾舊城區,仍然可以找到。我也曾經在那裏的拱廊閒逛,買了一張德國作曲家Mahler的舊唱片;一邊行,一邊想起十九世紀的米蘭、想起法國小說《紅與黑》……
………………………………
個人的旅遊經驗,也就是文化經驗。最近我帶香港學生仿效都巿漫遊者,由金鐘行街到灣仔,在皇后大道東的舊建築尋找歷史的「鬼魂」,從認識香港人是怎樣走過來當中,透過文化現象,重新帶出歷史魅力,帶給人溫馨。
當我看到灣仔街巿,驚訝發現是一九三○年代曾經流傳至美國芝加哥的德國Bauhaus式建築,在這樣的一個「藝術品」裏面,有街巿、有群眾,是香港人民共享的空間。若「藝術品」被拆掉,將會是遺憾。
毛澤東以前着重前進思想,董建華政府也強調「往前看」,他們是不想回望殖民地歷史,但更實際的是往錢看、往地皮看。連中區警署也要拆掉,香港快要成為一個失憶都巿了,就像一個家庭要忘記父母。沒有過去的失憶文化,是非常危險的。
………………………………
法國由十八世紀貴族文化走向十九世紀商業文化,締造了都巿漫遊者。現代的香港人,行色匆匆,不會有漫遊者。香港的有錢人忙於搵更多錢,閒時不會街上漫遊,只會上會所。
我認為,漫遊者的幻想是很好的文化經歷,幻想對一個都巿也很重要。若你懂得在街上享受自由的感覺,那才是真正的「自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