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報與閒談間最熱的話題,以近期「公民教育委員會」製作之國歌獻給你為最。不久前收到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古物古蹟辦事處印製及贈送之《中區歷史建築選粹》中、英文各一冊,圖文並茂十分好讀。
兩者看似無關,實屬關係千絲萬縷不能分割。認識你自己,認識你的城市,認識你的國家,是為一國公民至基本責任及權利。童年在中環看電影,片尾播出大英帝國國歌及女皇頭像;收音機廣播節目一日告終,同樣以英人國歌收場;珊珊為港人奪得香港開埠首枚奧運獎項兼金牌,站在領獎台上,她可曾心情矛盾?徐徐升起的「港旗」以英國旗為藍本,奏出的國歌跟自己民族膚色並無關係……但那是事實也是「時」實,作為人家殖民地子民,除了接受,難道你學長毛捧個棺材走上領獎台?
九七回歸七年了,從殖民地甚至英國土地上成長的一群,過渡需時,中國的種種我們可能有各式各樣的認知與不同程度或正面或負面的接受,但無論如何我們必須認清身為中國人、特區公民的身份;國歌對我們猶如國旗同樣重要,當然祖國河山與維港兩岸風光同樣多嬌,同樣屬於公民一分子的我們,包括那些殖民地時期留下的古建築與借取人家的優秀文明及制度。
但,please!請放過亮晶晶,為甚麼拍一條國歌短片仍憂心忡忡,務必討好方方面面,引致娛樂化、低格調;明星真是香港人唯一的前進指引?
中國河山大地、香港海山街頭,以及各民族面貌共冶短短數十秒,如此而已!試過在國外上課的日子,遇大節日,人人要唱祖國國歌,有港生唱《一水隔天涯》,笑?還是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