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才是壟斷禍首

政府才是壟斷禍首

韋漢忠(G.AndrewWork)

近日香港有不少人嚷着要訂立反壟斷法,或所謂公平競爭法,用意是由政府監察各行各業,確保某行業不會為財團所壟斷。他們認為,假如市場由一家(壟斷)、兩家(雙頭壟斷)或少數公司(卡特爾)控制,這些公司必然會用種種手段剝削消費者,包括價格高昂、選擇不足、服務差劣等等。
不過,這些情況之所以產生並一直存在,完全是因為政府干預。通常的情況是,新公司推出更好更便宜的產品,或者市場策略出眾,因而雄霸市場。但若這些公司維持不合理高價或服務差劣,其他公司會認為值得冒投資風險,加入競爭;假如新公司確實較有競爭力,則可分一杯羹,打破壟斷。這是自由市場的運作方式。
很多人相信,佔市場主導地位的公司,其壟斷地位是跟魔鬼簽訂了邪惡協定而得來。魔鬼往往就是政府。
市場壟斷既因政府產生,故此,政府根本完全不適合擔任監管壟斷。香港近日有議員提議成立公平競爭委員會,議案雖然遭否決,但政府仍可採取行動。政府有能力減少香港的壟斷──它是最大的壟斷者。
地鐵和九鐵都是政府擁有及監管的;各大會議展覽場地、以至多家大學都是政府全資擁有及監管的。此外還有一個突出的政府壟斷例子:不但耗用納稅人金錢,打擊私營市場,更可能危及閣下的性命。
透過規管和撥款機制,香港政府有效地壟斷了醫療市場,雖不至於全盤壟斷,但其市場份額之大,足以使全球任何反壟斷或提倡競爭的機構採取行動。其中又以癌症最顯著:全港九成六癌症病人由醫管局轄下醫院診治。

政府利用各項權力來維持這項壟斷。為監管公營醫院的競爭者,政府授權監管機構,執行法例,限制消費者獲取私營醫療公司的資訊。所謂《不良醫藥廣告條例》,說穿了,只不過是《不公平醫藥廣告條例》。
政府又以掠奪性定價,把競爭者逐出市場。香港的公營醫療服務幾近免費,保險公司因而沒興趣提供保障計劃。私營醫院和診所有不少空置病床,醫管局的生意卻愈做愈大。在目前的局面,私營機構顯然不願意增加投資,提高競爭力;相反,公營醫院卻忙不過來,輪候手術的時間可長達半年至一年。
同樣被指摘掠奪性定價和限制競爭者接觸顧客的微軟,通常盈利甚豐。可是醫管局卻毫無利潤,反而耗用大量納稅人金錢。假如你聳聳肩說,「沒問題,我不需納稅,穩賺不賠」,那就錯了,徵稅將逐漸增加。正因如此,很多人贊同開徵消費稅,務求使非納稅人一併承擔。況且,有時候更關乎生死大事。

上文提及,壟斷導致服務差劣和選擇不足,損害顧客權益,還有其他可能。一位四十八歲的癌症病人到公立醫院就醫,醫生告訴她說,已經無藥可救了。她跟大部份香港人一樣,以為生了病有政府照顧,自己買的保險少得可憐。其實,目前有藥物和療法可以使她減輕痛苦,延長生命。假如她能夠獲取這些資訊,或可在生病前及早投保,並進行治療。
另一位五十多歲的病人患上前列腺癌,公立醫院醫生對他說,他的病治不好了,只有九個月生命。幸好他生存意志堅強,轉而向私家醫生求助。孤立無援的私營醫療機構,讓這位病人在七年後仍然健康地活着。假如這些例子都不是服務差劣和選擇不足,我不知道甚麼才是。
微軟的很多產品無疑佔市場主導地位,使盡渾身解數以逼迫對手,但它在不同的戰線仍有競爭對手,包括Linux、Sun、Sony、Opera等等。醫管局享有的壟斷,蓋茨夢寐以求也得不到。跟所有實質的壟斷一樣,醫管局享有壟斷是因為政府管制。若政府打算增加競爭,不妨先檢討自己壟斷的市場,然後才對付外界虛擬的私營機構壟斷;也許還可以多救一些人。
……………………………………………………
作者為獅子山學會執行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