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投資是否物有所值,便要視乎其價格以及未來收益的現值比較。如果將來的收益遠高於現時所付的價格,那麼這項投資便值得進行。
有些家長會認為,現時大學學費已經很貴,如果將來學制再改革,學費進一步增加,那便會加重家長的負擔。持有這種看法的家長,便是錯誤地把大學教育當成消費,而不把它看作投資。
不應視作消費
現時大學每年收取學費約4萬多元,3年的大學教育,合共需要費用約13萬元左右。如果把大學教育看成消費的一種,3年之內要花費13萬元,絕對不是小數目。其情況就等同子女嚷着要買1架汽車代步,而家長就花十多萬買1架新車給予子女一樣。對於某些家長來說,這並不算是甚麼,但一般家長會認為花十多萬買1架汽車給子女,是一項很昂貴的消費,一般情況之下,他們都不會這樣做。
買入汽車是一種消費行為,把汽車用上三數年,汽車很快便要報銷,而之前所花的十多萬車價便付諸流水,沒有太多剩餘價值。但大學教育則有所分別。當完成學位之後,子女便終生受用,而最重要的是擁有大學學位所得到的就職機會及收入,要比沒有學位的多。
如果純綷從投資角度來說,擁有大學與沒有大學學位的畢業生,工資差距的大小,就成為是否讀大學的重要因素。如果完成大學課程所得到的工資差距現值,遠超於所付大學學費的話,大學教育這投資便應進行。
家長覺得大學學費昂貴,是因為他們把大學教育視為一項消費。在「人有我有」的情況下,希望子女也能擁有大學學位,所以他們願意花錢完成這「心願」。但現實上,能讀大學的同學已是成人,將來藉着學位找到工作,拿取工資的受益者亦是他們。所以子女亦應分擔部份學費,作為個人投資的一部份。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