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社會最重要的投資,不能不講求回報,那麼,要求甚麼回報?當然不是表面的金錢賺蝕,而是作育英才的成效。「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辦不好,社會自然就不好,因為帶領社會走向未來的就是人。
鑑於教育之重要性,作任何改革,都要先問最重要的問題。教育之目的為何?作育英才所指的是甚麼樣的人才?現有的制度是否非革不可?革又要革到甚麼程度?準備的時間與配套措施是否足夠?
教統局局長李國章告訴市民,剛推出的教育改革諮詢是要銜接國內與西方的學制,這是啟動教育改革的好理由嗎?
他和羅范椒芬都安慰教師及家長,毋須憂慮飯碗不保及學費增加,亦安慰社會大眾毋須憂慮通識科教師不足,因為新制需求大量通識科教師,為教師提供工作機會,政府會提供35以至100小時的培訓,羅太保證有足夠通識科教師,至於學費方面,家長如有困難可向政府借。一切看來,若改革不能推行,是因為教師怕失業,家長怕加重負擔,但這些是教育改革的重點嗎?
外國教授通識科的老師都是受過長時間的專業訓練,就如現制度下香港中學的專科老師一樣,訓練一百數十小時就能教得好嗎?如屬實,則香港將向全世界教育界顯示奇迹。
李局長與羅太均表示,學制與課程改革必須一併進行,但沒有令人信服的理由。諮詢文件內充滿空泛言詞,不少可預見的嚴重問題都沒有片言隻字交代,整份文件儼如一份急就章,若強加推行,其對社會的殺傷力將遠大於當年的「八萬五」政策。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