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漢光
上星期,教育統籌局發表《改革高中及高等教育學制》文件,建議中學改為三年初中加三年高中,大學由三年制改為四年制。初步建議高中及大學新課程分別在二○○八年及二○一一年實施。教育學制及中學會考制度,同時面對翻天覆地的改動,因為影響深遠,引來傳媒熱烈討論;但有關大學收生標準的討論,少之又少。筆者認為大學收生制度,無可避免地要徹底改變,而大學收生準則,足以主導教育改革的方向。
許多評論對現時及新課程的分析,有點以偏概全。有言論指,在新學制下,所有高中學生不會像過往般,分流入讀文、理或商科班。據了解,現時在預科班只設純文科或純理科的中學,已愈來愈少;而設有文、商或理、商混合班的中學,卻愈來愈多。
另一方面,在新高中制度下,所有學生修讀的課程將會由三部份組成,包括:核心課程(即中、英、數及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及其他學習經歷。若學生只選修純理科(如生物、物理及化學)或純文科(如歷史、中國文學及英國文學),他們和現時的理科生或文科生,沒有多大分別。強說現時的學制過早把所有學生分流,或新學制不會把學生分流,均有明顯的謬誤。
按目前的學制,學生可選修的科目多達四十七科;雖然新高中課程強調多元選擇,但將來的學科數目卻減少至二十四科;新學制下,高中生只能選讀七科,較現時中學生的十科還少;純以學科數目來看,學生的選擇不增反減,教育統籌局諮詢文件的內容,有點名不副實;而教育統籌局在相關網頁中,解釋學科減少的理據,亦不能自圓其說。
除了公開考試外,新學制同時在各科引入校本評核制,分數佔總成績百分之二十至三十,但某些科目如視覺藝術,所佔的百分比或會更高。有校長及老師批評,學生在新制度下,要面對「一試定生死」的新挑戰,而加入校內評核,將加重學生平日學習的壓力,更質疑校本評核的公平性。事實上,校本評核制並非新生事物,現時的公開試中,已有二十六科設有校本評核,新學制中,有十二科現時已設有校本評核,因此,批評新學制會加重學生壓力,或質疑校本評核的公平性,理據有欠充份。
有報章評論指,幾乎所有科目的高中教師,都要接受再培訓來面對新學制帶來的改變。所有在中學任教的老師都知道,科程更新從來沒有間斷,與新高中學制不應扯上關係,所有大、中、小及幼稚園皆要終身學習。筆者曾翻閱教育統籌局新高中課程核心及選修科目架構建議,當中許多課程如歷史、經濟等,均以目前中學會考課程為基礎,擔心飯碗不保的老師,最好還是花點時間研究新課程的內容,也許能減少他們心中的憂慮。
很可惜,上述的輿論,完全忽略了大學收生準則的重要性。修讀高中課程的學生,絕大多數是希望能跨進大學門檻,學生選修的課目,與大學收入的標準有密切的關係;任何能提高入學機會的學科,均是高中生的最愛。若所有大學均要求高中生修讀通識教育,高中教育改革的障礙會大減。
如無意外,高中生會否分流成為純理科生的關鍵,是少數專業學士學位(如醫學、工程等)的收生準則如何改變;假若醫學院要求高中生修讀生物、物理及化學,許多高中生還會自願成為理科生;若醫學院只要求高中生修讀生物,選科的彈性便會大增。聰明的中學校長,在作出任何學制改動前,應詳細分析大學收生準則的變化,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新大學入學標準足以主導教育改革的方向。
……………………………………………………
作者為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