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打高爾夫球在近年十分流行,但若一不小心,十分容易受傷。市民不應誤以為高球只是「揮一揮桿」般簡單,一場高球消耗熱量等於打了四十五分鐘壁球或跳了一小時健康舞,要是沒做足熱身很易受傷。北區醫院研究發現,高球活動受傷個案主要涉及扭傷、被高球擊傷,甚至在高球車跌下受傷。 記者:梁洵瑜
北區醫院鄰近本港郊區及內地的高爾夫球場,處理較多高球受傷傷者。該院急症室高級醫生吳忠波醫生分析過在二○○二年共有十一宗高球活動受傷個案,刊於今期《急症醫學期刊》內。
十一宗受傷個案中,三人是在內地打球受傷。受傷種類以扭傷最多,共有六人;三人被高球擊中受傷;兩人從高球車跌下受傷。其中傷勢較重的一名四十三歲男子,在內地打球時從高球車跌倒受傷,頭部、面部、左手及膝蓋受傷,回港進入該院,治療十四天才可出院。
另一名在本地打球的四十六歲男子,也在高球車中翻下頭部受傷,但觀察後毋須入院。研究指出,涉及高球車意外的個案,主要因為草地濕滑及草坡地面不平引致。
此外,有三人被高球擊中受傷,包括一名十三歲女孩,她並無參與高球活動,只是旁觀者,但左眼卻被高球擊中,幸只需縫針,並無影響視覺;另一人被擊中前額;一名球僮則被高球擊中胸骨。
至於扭傷個案,主要涉及手肘、下腰背及手腕等位置,一般接受止痛治療後出院。研究稱,中暑或受熱衰竭、被昆蟲或蛇咬傷都是高球活動中容易出現的意外,整體高球受傷個案佔運動受傷個案的百分之二至四。
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助理授雷雄德回應稱,高球其實是一項涉及心肺訓練的運動,但不少市民卻誤解「只係揮一揮桿」而忽略熱身動作。揮桿動作涉及腰、背、大小腿及手腕等大組肌肉,故無論是落場或在訓練球道打球,都應先做暖身及熱身運動,才可減少扭傷機會。至於高球車意外,他認為打球者往往因心急打下一球而在場內「掟彎」,加上地面不平容易翻車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