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立法會功能組別與全國人大極相似 - 張華

解讀中國:立法會功能組別與全國人大極相似 - 張華

香港的政制被設計成非驢非馬,行政與立法的關係畸形,擁有行政大權的政府,居然沒有民意基礎,背後也沒有執政黨撐腰(保皇派並不是執政黨)。另方面,負責監督政府的立法會代表性不足,權力太小。結果,在嚴重扭曲的政制下,自然發生眾多政治、經濟和社會危機。溯本正源,北京應明白到,要改善特區政府施政、理順社會矛盾,甚至解決各項危機,徹底的政制改革迫在眉睫,立法會則是政制改革的橋頭堡。

功能代表制 以小控大
這次立法會選舉,民主派獲一百一十多萬選民支持,得票率逾六成,但僅獲二十五個議席,比例約為四成。相反,保皇派得六十多萬選票,得票率低於三成八,卻擁有三十四個議席,成為多數派。出現這種「以小控大」局面,根本原因就是功能組別這種小圈子選舉。
不知是故意設計,還是無心插柳,香港立法會功能組別的組成與中國全國人大竟驚人地相似。中國人大代表制度的精粹就是讓它成為社會的縮影:社會有山,它也有山;社會有水,它也有水;社會上有教師、軍人、科學家,它就必然有這些界別的代表。同理,香港立法會也是社會的縮影,社會上各個界別都有代表擔任立法會議員。
「代表」是這種議會制度的核心,以此反映民意。但代表們(或功能組織議員)很多時候並不代表界別的整體利益,他們跟政府討價還價時,首先爭取的是他們自己或支持他們的財團的利益,其次才是整個界別的利益。而且,功能組別議員的個人利益,很多時候與其他同業,甚至社會整體的利益有着天然衝突。在此情況下,他們又怎能代表民意、反映民意呢?

一人投幾票 權利不均
更嚴重的是,社會上一小撮人的政治權利,比普羅大眾多很多。商界和專業人士,除了直選外,還擁有至少一張功能組別的選票;而且,很多界別只需幾十票就已產生一名議員,而地區直選卻要四萬多票。功能組別和地區直選每票的份量,孰輕孰重,不言自明。最極端的例子是,若有人開設多家不同類型公司,又是工業總會、中華廠商會會員,或是某些體育團體會長,甚至還有其他專業資格,那麼他或可擁有全部功能組別的投票權。從中可以看出這種制度的荒謬,也嚴重違反民主選舉中的平等原則:每個選民有相同選票,每張選票的份量相同。
因此,如何選舉產生一個體現民意、不被人為地扭曲的立法會,特別是取消小圈子選舉,應是香港立法會改革的主要方向,下一步則要理順行政與立法的關係。
(立法會選舉之四)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