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已經遜位的宣統皇帝溥儀,利用北洋政府給予的「清室優待條件」作庇護,大肆竊取故宮珍藏文物,歷代法書名畫被盜運出宮達一千二百餘件。新創刊的《中華遺產》雜誌刊登楊仁愷先生的文章,披露清宮散佚書畫始末。
據楊先生介紹,清朝皇宮幾乎將前代書畫名迹羅致殆盡,總數在萬件以上。嘉慶、道光以後,開始用宮中所藏文物頒賜親王和大臣,部分書畫珍品已經流出皇宮。溥儀遜位後,仍居故宮,從一九二二年七月十三日開始,他以賞賜其弟溥傑為名,趁溥傑每天進宮陪讀之機,將宮中所藏宋元善本書一包一包偷運出宮。之後,溥儀每次賞賜溥傑十卷或幾十卷歷代法書名畫,到十二月十二日,總共盜出書畫手卷一千二百八十五件,冊頁六十八件。這還是根據「賞賜單」統計的數位,沒有列入單子的更不知多少。至此,清宮原藏書畫卷子已基本被洗劫一空。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溥儀被攆出故宮,第二年潛到天津日租界,開始變賣從故宮中偷盜出來的文物,買主多為外國人。但究竟賣出多少,現在已無案可稽。後來溥儀到長春當偽滿皇帝,這批國寶也跟着偷運到長春,藏在皇宮東院一座叫「小白樓」的房子裏。直到一九四五年,溥儀從中挑選了百餘件書畫、精品和一批珠寶玉翠,跟着他逃往通化,途中又以低廉的價格賣掉了不少,以換取一行人的日用生活品。最後,溥儀在瀋陽準備搭機逃往日本時被蘇聯紅軍截獲,同時截獲了最後一批書畫珍寶,都移交了人民解放軍。而留在「小白樓」中的那些書畫,被把守的「國兵」發現後,從暗偷到明取,甚至哄搶爭奪,致使許多書畫名迹遭毀,宋代米芾的傳世名迹《苕溪詩六首》被撕搶成碎片。
不說別的,單就偷盜國寶文物這一項,溥氏兄弟就搆得上是文物大盜、千古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