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競選電視廣告不但要推銷政綱,還要大賣候選人形象,形式最初呆板,演變到後來已變化多端。
紀錄片加個人功績作賣點。五星上將艾森豪威爾在1952年競選廣告中,配合二戰片段陳述自己領導盟軍進行諾曼第大反攻,解放歐洲,並批評杜魯門政府在韓戰失利,凸顯自己才是最合適的戰時總統。
鏡頭以候選人的大頭為焦點,直視鏡頭說話硬銷政綱。典型例子是甘迺迪於1960年冷戰高峯時,在廣告中強調國民身處歷史性時刻,美國只要加強經濟、軍事和社會實力,自由最終會擊敗共產主義。
憑震撼畫面或隱喻方式吸引觀眾。1964年詹森廣告中,可愛女童摘雛菊逐塊花瓣數,但隨着旁白倒數是核爆場面,帶出核戰可怕。1984年列根廣告中以叢林褐熊隱喻蘇聯對全球的威脅,指列根看出熊的惡毒和危險。
營造輕鬆愉快感覺。尼克遜在1972年廣告中以音樂為題材,播出美國人在戶外開心的情景,又播出自己跟中國領導人毛澤東握手,營造國際形勢起了變化,美國變得更安全的印象。
挑起選民同仇敵愾,針對某候選人。克林頓1992年在廣告中播出老布殊促選民「看我的嘴」(Readmylips)吐出的不加稅承諾,凸顯老布殊上台後違背承諾大幅加稅,然後點出自己治下的阿肯色州稅率是全國第二低。
資料來源:TheLivingRoomCandidate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