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候選人競選時往往對中國擺出強硬態度,但上台立場軟化:
尼克遜
本以反共自居,但後來為拉攏中國抗蘇改變立場,透過「乒乓外交」和72年秘密訪華打開竹幕,為中美建交鋪路。繼任的福特和卡特努力下,中美終在79年建交
列根
反共立場鮮明,競選前表示重台輕中,但上任後擴大對華貿易關係,同意削減對台售武。繼任的老布殊遵循他的對華政策,直至「六四事件」才對華強硬,實施制裁
克林頓
競選時抨擊老布殊「討好北京獨裁者」,上任後批准台灣的李登輝總統訪美,但在北京文攻武嚇後與華修好,並在2000年卸任前給予中國永久貿易地位
喬治布殊
競選時矢言把中國視為「戰略競爭者」,不惜一切捍衞台灣,上台後遇上中美軍機碰撞事件,關係一度繃緊,但九一一事件迫使與華修好,爭取中國支持反恐戰
克里
支持以「一國兩制」解決兩岸問題,但批評喬治布殊將職位「外判」到中國,揚言會迫中國盡快讓人民幣升值,扭轉中美貿易嚴重逆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