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信觀點:<br>白宮新主面對重重挑戰

宏信觀點:
白宮新主面對重重挑戰

美國總統大選距今已不足1個月,哪一位候選人能入主白宮?仍屬未知之數。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兩大候選人勢均力敵。喬治布殊與克里在經濟政策上的一些重要分別,頗值得金融市場關注,然而,新總統所面對的最大挑戰,來自打擊恐怖主義及紓緩地緣政治的緊張關係。相信在這領域的建樹,將對美國未來4年的經濟前景起關鍵作用。

在9月初時,喬治布殊看來可望在總統大選中擊敗克里,成功連任,但經過近期的電視辯論之後,雙方的距離逐漸拉近。雖然市場人士不如過去般重視總統大選,但今次的選情卻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明朗因素。
縱使財赤問題在競選活動中不大受到重視,但新總統上任的其中一項挑戰,正是解決聯邦政府的財赤。喬治布殊在4年前上任時,繼承了龐大的財政盈餘(相當於美國GDP的2%),但由於減稅及政府大量增加開支,以致財政轉盈為虧,赤字更超過4000億美元,佔GDP的3.5%。

削減財赤知易行難
布殊與克里都聲言會致力在未來5年把財赤削半,但兩位候選人並無提出實質的建議去達到目標。布殊在任內提出了不少減稅政策,而他已承諾會使這些政策成為永久措施。若布殊成功連任,削減財赤的唯一途徑,是加強政府開支控制,但由於若干開支(例如國防)看來會急劇增加,縮減其他開支作用亦有限。相對來說,克里的方案較有說服力。克里過去在參議院的投票紀錄顯示,他在財政政策方面走的是強硬路線。所以克里若當選,預期會引入較布殊強硬的財政政策,財赤亦可縮減。因此,若克里勝出,對美國債市將可產生輕微的刺激作用,對股市則帶來負面影響,因為克里有意取消的減稅措施,可能影響股息收入及資本增值。

克里在競選活動中主張溫和的保護主義,然而如果當選,克里將不會帶動美國採取強硬的保護主義政策,原因是在野黨於競選期間,難免針對對手的弱點攻擊。在本土政策方面,布殊最弱的一環便是就業。在其任內,美國職位減少了80萬份,是自30年代胡佛執政以來,首位面對國內職位減少問題的總統。但克里在整個競選過程中,並無提出任何強硬的保護主義方案,而他在參議院亦一直支持自由貿易。雖然要當選總統,便可能要向部份利益團體讓步,並容許一些反自由貿易的立法,但看來布殊或克里提出強硬保護措施的機會不大。

反恐成果影響經濟
新總統的另一項任務是委任聯儲局新主席。現主席格林斯潘的任期在2006年1月屆滿,而根據法例,他不能再度連任。不管誰人取代格林斯潘,新主席都必須致力建立金融市場的信任。幸而兩黨陣營中都有不少適當人選,在挑選格林斯潘的繼任人方面,應不會遇上困難。
若財政政策的部署空間不大,則總統最大挑戰反而是如何打擊恐怖主義及處理日益緊張的地緣政治關係,而這方面的成敗,對經濟及金融市場至為關鍵。美國公司對前景取態審慎,很大程度是由於恐怖襲擊及油價突破每桶50美元的陰影所致。過去數年,經濟均由減稅及減息政策所支持,如今這股動力開始消失,必須由私人市場接力──職位增加帶動收入上升,繼而推高需求,增加產量,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新總統需要減輕可預見風險,讓企業恢復信心,使商業增加開支及僱用更多勞工,使經濟復甦得以持久。
唐道賢
宏信環球投資經濟及策略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