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台灣中時電子報報道,胃腸肝膽科的醫生指出,服藥時不喝水、飲水過少,或是服藥後立即卧床休息,可能引發食道潰瘍等傷害:如果不治療,可能出現穿孔、出血、營食不良等症狀,甚至死亡。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表示,食道潰瘍在門診並非少見,多數是服用治療青春痘藥物(多為膠囊)、止痛藥、鉀離子製劑、補鐵劑或治療骨質疏鬆藥物所引起,主要原因是服藥的水量太少或服藥後即躺下休息,而導致藥物傷害食道黏膜。若能及早發現,給予藥物治療,效果顯著,一般在一周內症狀就有很大的改善。
對於藥物可能引起的食道傷害和症狀,他指出藥物引起的食道傷害包括潰瘍、穿孔、狹窄、食道炎;常出現的症狀是覺得有食物或藥片卡在喉嚨或胸口,突然覺得吞嚥時胸口痛,若不治療,可能出現穿孔、出血、營養不良等症狀,甚至死亡。
王志堂強調,服藥前喝一口水,服藥後再喝至少一百毫升的水,服藥後站或坐着五至十五分鐘,才可上床休息,並避免同時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