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
十二天後,美國將舉行總統大選。各種迹象顯示,布殊將連任,主要由於:
第一,反恐需要強勢領袖。民調顯示,美國人最關心的仍是伊戰和反恐。只要反恐是主軸,布殊就佔優勢,因共和黨一向重視軍事,且人普遍認為這是布殊的強項:五成四人認為布殊具領導力(克里得三成九);五成六認為布殊是強勢反恐領袖(克里得三成六)。即使在誠實和信賴度上,布殊也以四成八佔優勢(克里三成九)。克里反越戰,反首次海灣戰爭,反對增加軍費(上百次紀錄),以及政治上出爾反爾等,都給人不可信賴,不具領袖氣質的印象。
第二,退稅政策受歡迎。布殊的大幅減稅政策已使美國經濟穩步復甦,因為它使人手裏有錢而增加消費(大眾消費佔美國經濟的三分之二);同時企業有剩餘稅款來擴大投資,由此增加就業機會。目前美國失業率已降至五點四(法德均九點三,歐盟十五國平均失業率七點九)。克里在十九年參議員期間,九十八次投票增稅。由於增稅不受歡迎,現在克里也提出減稅,但他的增稅紀錄使他的「承諾」不具信譽。
第三,強調道德贏得支持。在大選投票時,美國將有十一州就同性婚姻問題附公投。因美國有六成多民眾反對同性婚姻,並有三十多州已立法禁止,國會已通過「婚姻保護法」,確定婚姻是在男女之間,因此這種大選附公投,將有利於清晰反對同性婚姻的布殊,而不利對此立場模糊的克里。
第四,重視信仰獲得認同。據哈佛教授亨廷頓最近的論文,九成二美國人相信有上帝,基督徒佔人口的八成。耶穌的信徒布殊,獲得多數基督徒支持。據最新民調,在每周去一次教堂的基督徒中,布殊獲五成七支持,克里獲三成九。
第五,左傾紀錄削弱對手。民主黨克林頓當了兩屆總統,英國工黨貝理雅執政,都是靠「第三條道路」,即用溫和路線贏得多數。克里目前是排頭號極端左傾的參議員(他的搭檔排名第四),國會的左派議案,幾乎都有克里參與。連民主黨的宣傳片,都不願提他的國會紀錄,因多是反對強大國防,主張增稅的左傾紀錄。再加上多家電視播出的克里當年反越戰、詆毀美軍的紀錄片,更會使選民對他反感。
第六,大男孩形象獲女性青睞。首場電視辯論,克里被普遍認為是贏家。但據當晚美國ABC電視台的民調,有四成六女性選民認為贏家是布殊,三成六認為是克里(男性則相反)。布殊的大孩子般率真、笑呵呵的表情等,和克里的呆板、枯燥形象形成對比。女性一向是民主黨票源,連《紐約時報周刊》也說,現在很多女性喜歡布殊,這對民主黨是個威脅。
第七,黑人和猶太人選票倒流。上次大選,九成黑人,八成一猶太人,投票給民主黨。但由於布殊提出「溫情保守主義」,向非洲提供一百五十億美元愛滋病捐款,尤其強調信仰等,得到黑人牧師支持,黑人選票有向共和黨倒流趨勢。布殊政府堅定支持以色列,譴責阿拉法,打擊極端伊斯蘭勢力的政策,使一向支持民主黨的猶太人表示「再次思考」,不少人轉向支持布殊。去年底加州選州長,共和黨的阿諾,獲得四成猶太人選票,比以往增加一倍。雖然這次克里仍會得到多數黑人和猶太人支持,但兩黨差距趨向縮小。
第八,副手是「校長對中學生」。切尼做過多年議員,是首次海灣戰爭時的國防部長,屬政壇老將。愛德華茲僅當過四年參議員,以前是律師。副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後,評論家多認為切尼是贏家,連堅決支持克里的NBC主播布羅考都認為愛德華茲根本不是切尼對手,像中學生見到校長,「答案都在校長手裏」。
第九,第一夫人是秘密武器。布殊夫人勞拉的民眾支持率超過總統本人,因她向來說話得體,落落大方。克里夫人特蕾莎可能由於當慣了富婆(十億美元身價),不僅言行古怪,且時常跋扈,曾當眾訓斥記者。連民主黨陣營都要求她低調、少說話。尤其兩位夫人同台時,立辨高低:布殊增色,克里減分。
第十,納德搞局搶民主黨選票。當年老布殊敗給克林頓,主因是大富豪裴洛以獨立候選人參選,獲一成九選票,搶了票源(因裴洛也是保守派)。這次保守派無人出來獨立競選,但極左派的納德再次出馬,已有三十州同意選票上印他名字,另有十一州他在爭取。上次大選納德拿到近半成選票,這次在兩黨比分接近的賓州,納德可獲百分之四選票,可想而知他對克里的威脅。
僅上述這十個因素就意味着,這次美國大選,不是布殊是否贏,而是贏多少。澳洲大選,左派媒體也是事先渲染左派工黨會勝,但結果是「澳洲的布殊」霍華德不僅連任,而且大贏。澳洲的選情可以說是美國的序幕,那就是人用常識判斷和投票,而不聽左派媒體的風言風語。
……………………………………………………
作者居於紐約,文章逢星期三刊出